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入園教育局指點迷津

2008年06月29日
公開
39

寶寶入園教育局指點迷津   幼兒教育券的發放,確實減輕部分家長的負擔,不過家長幫子女挑選幼稚園,總會被五花八門的教學型態搞得頭昏腦脹,桃園縣教育局仔細彙整各家教法,出版「公私立幼稚園寶寶入園手冊」,一次說分明。      目前業者口中,常標榜自己是「蒙特梭利教育」,聽來頗為專業,不過蒙氏教育並沒有固定單位,僅強調老師應準備好一個開放、豐富且有秩序感的學習環境,透過小朋友穿衣、穿鞋、照顧植物等日常生活練習,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及秩序感。這種教育方式,非常重視幼兒的個別學習與老師的示範,且多採混齡式教學,期望幼兒在彼此觀摩及鼓勵下,主動學習,但前提是老師必須受過嚴謹正規的訓練,否則易流於機械式的教具操作,坊間許多幼稚園主打「蒙氏教育」,可能是廣告的噱頭,企圖用教具吸引家長願意付高額學費。 ◎「雙語教學」的幼稚園,依據師資來源及時段長短,可分成四種:   第一種「不定時英語教學」,未安排固定時段,由園所本身老師兼教簡單的英文單字或日常會話,老師也許受過幼教專業訓練,但英文能力參差不齊。   第二種是「每週兩節英語教學」。由園方外聘英文教師,這些教師可能是由外國人或外文系畢業的本國人兼任,每週固定上課,此類老師的英文能力也許可以,不過欠缺幼教專業訓練。   第三種是「半日英語教學」。上午由外籍老師用英語上課,中文老師協助管理,下午恢復正常讀寫算;還有一種是「全日英語教學」,由外籍老師與中文老師共同帶全日班,號稱全日完全使用英文對話。  第一種與第二種學前機構,多半是立案幼稚園或托兒所,屬兼辦「英語才藝教學」,第三及第四種多半是立案「補習班」,教師英文程度還不錯,不過也有未立案,幼兒安全堪慮,學費又昂貴,家長要三思。

弱視

2008年06月28日
公開
61

弱視   弱視是由於幼兒時期眼睛的視力沒有正常發展,而導致視力很差,但通常並無器官構造的病變。有時稱為“遲鈍的眼睛”當一隻眼睛發育為很好的視力之時,而另外一隻卻沒有,視力較差的那眼便稱為弱視。通常只有一隻眼睛會有弱視的現象。   一百個人之中,約有四個人有弱視。只有在嬰兒或是幼兒時期能獲得矯治。所以為人父母者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視力,就必須對這種視力的徵候有所警覺。大部分醫師為兒童做健康檢查時也會檢查視力。若發現兒童有弱視的徵候時就應向眼科醫師提出諮詢。因此兒童三歲以前,最好能由小兒科醫師、家庭醫師或眼科醫師來為他們做視力檢查。   正常新生兒兩個眼球雖然成形,其視力並未完全發育,一般估計出生到一星期之間的視力為0.01至0.02,而後在生長的過程中不停發展、變化。幼兒時期,視覺系統是處在可改變的狀態下,適當的使用眼睛可使視力發育正常,如果未適當使用,則視力將減低;九歲以後視力的成長便完成,而且以後無法改變。   要有正常的視力須要兩眼能夠正常的發育,有許多職業不是只有一眼視力良好的人所能做的,可見完好視力之重要性。此外,若是因意外或疾病喪失了一眼的視力,則另外一眼視力的完好就更重要了,因此,弱視的發現與治療愈早愈好。 原因和症狀   弱視是因為足以妨礙眼睛正常使用的任何異常所引起,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斜視所造成;弱視也可能因為厲害的近視、遠視或散光而使眼睛不能調節焦距造成,一旦眼睛由於遮蔽而成為弱視時,兒童常會使用視力較好的一眼來看。眼睛的疾病如白內障(水晶體混濁而使眼睛無法適當調光),也可能引起弱視,只要有任何的原因遮住了眼睛,使其無法形成影像,便可能形成弱視。   兒童亦可能由遺傳而致弱視,因此,家中若有人患有弱視或斜視時,兒童在很小時,就須由眼科醫師來做視力檢查,治療這種情況,只是治療產生弱視的原因,而不是治療弱視本身,譬如矯正斜視、矯正視力、或摘除白內障後,眼科醫師必須另外再治療弱視。 治療   治療弱視時,必須強迫兒童使用視力較差的眼睛,通常需要將視力較好的那眼遮蓋幾星期或幾個月,有時需要配鏡來矯正視力,甚至有時需點特別的藥水或配鏡片,使視力較好的那眼模糊,強迫兒童使用視力較差的那眼;若為斜視或白內障時,眼科醫師可能會開處方或動手術來矯治引起弱視的原因,遮蓋法是最常見治療弱視的方法。 若是弱視沒有治療可能會發生下列情況:   弱視的眼睛可能會造成無法改善的缺失,立體感可能喪失,而且萬一健眼受傷或感染疾病時,可能終身的視力會受到極大影響;眼科醫師可指導父母如何治療弱視,弱視是需要父母來幫助治療的。兒童不喜歡眼睛被遮蓋,但父母必須確信遮蓋法能使孩子未來視力得到改善,成功的治療須視父母的信心及參與而定,同時他們必須要獲得孩子的合作;許多案例中,父母往往扮演決定孩童的若是是否能得到矯治的重要角色。 視力的喪失是可以預防的   成功的治療需要依弱視的嚴重性集合時開始治療而定,若是發現及治療的早,大部分弱視的兒童可改善視力,但有時長期部份時間的治療是必須的,直到兒童到了9歲,此後弱視便不會再出現,如果弱視在兒童6-9歲時才發現,治療的效果多數不佳。 ※摘要 1)在出生數週至9歲間,適當的使用眼睛,視力才能有正常的發育。 2)弱視沒有顯著的症狀,它必須由檢查視力而確定。 3)斜視常引起弱視,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或散光)及白內障也可能引起弱視。 4)成功的克服弱視需要早期的發現及眼科醫師的治療,同時也需要父母密切的監督孩子。 ∼摘自彰化基督教醫院 眼科護理保健∼

小心!我們正在扼殺寶貝的想像力及創造力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37

小心!我們正在扼殺寶貝的想像力及創造力 文�主任媽咪 主任媽咪 http://www.babyhome.com.tw/babycenter 【問題】香菇像什麼? 當你家的寶貝看到香菇時,他會說什麼樣的答案呢?最近一個朋友的女兒(二歲多),在看到香菇時,她說:「香菇好像烏龜喔!」這個答案一出,馬上被四周的大人給圍剿,紛紛說:『烏龜?!香菇怎麼會像烏龜呢?』『香菇那裡像烏龜了?』 後來小女孩換了一個答案:「香菇好像雨傘喔!」有了這個『比較』接近正確的答案之後,周圍的大人們才沒有再質疑她。 當你聽到「香菇像烏龜」時,你的反應會是什麼呢?『香菇那裡像烏龜了?!』『香菇跟烏龜很像嗎?!』這或許是大人當下的反應,然後大人直接將這樣的反應投射給孩子,感覺上好像在否定孩子的答案,然後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想」出一個比較接近大人所想要的答案。 我想反問大人的是:『香菇為什麼不能像烏龜呢?為什麼香菇只能像雨傘呢?』我回想之前曾經帶小女孩去一間廟,廟裡的水池有養鱉,小女孩很有興趣在池邊看了很久,或許「香菇à烏龜」的聯想就是從這裡來的。 聯想力分為「遠端遷移」跟「近端遷移」,以「香菇像什麼」的例子而言,「香菇像烏龜」就是「遠端遷移」,而「香菇像雨傘」就是「近端遷移」。從想像力跟創造力而言,近端遷移也就是說「香菇像雨傘」是很多人比較容易想像得到的,反而是「香菇像烏龜」這種遠端遷移想像力較少人會有,也顯得較為珍貴。不過一般的父母還是以自己的想像力來限制孩子的想像力,當孩子的答案並不是一般的答案時,許多質疑的聲音就會出現,而這些質疑讓孩子對自己的回答產生了疑慮,於是小女孩才會再想出「香菇像雨傘」這個比較『符合大人期待』的答案。我們可以再想見的是,下次小女孩看到香菇時,她「只會」覺得香菇像雨傘了。 這種扼殺孩子想像力跟創造力的事,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像小朋友在畫畫時,我們常常脫口而出:「哇~畫得『好像』喔!」於是我們就看到一群孩子都畫出了「一樣」的圖畫。大人很少自問,為什麼畫畫要畫「很像」呢?也很少思索畢卡索的人像畫,很少像人,但也就是因為與眾不同才有其藝術價值。 很不幸地,這種扼殺孩子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事,在幼托園所裡也常見到。之前我們曾經參加過一個托兒所的親子日,那天要用紙黏土在一個圓形的塑膠品上做造型,這原本是可以很有創意的活動,但是我卻看到園所在走廊展示著老師們事先做好的造型,老師們用紙黏土做成飄蟲、多啦A夢、蜘蛛……等,非常好看,但是小朋友一看到老師做的造型之後,可想而知,會「複製」出造型跟顏色都差不多的飄蟲、多啦A夢及蜘蛛,有的小朋友求好心切,還會不時走到老師的作品面前再看仔細一點,看看老師在飄蟲身上做了幾個斑點,因為他希望能跟老師的作品做得一模一樣,於是在這樣的活動裡,唯一發揮了創造力跟想像力的是老師,而不是學生。 那一天有一個小女生沒有看到老師的作品,她用紙黏土搓了一個小長條,黏在圓形塑膠上,說這是羊角,又搓了一個小長條,說這是另一個羊角,但是二個羊角並沒有黏得對稱,之後她又搓了第三個長條,說這是羊尾巴,但是這羊尾巴不是黏在我們所認為的「屁股」的地方,而是肚子的地方。 不過這又有何妨呢?我們可以想見的是,當這個小女孩的其他能力與日俱增時,她以後所做的每隻羊都會不一樣,而不會像其他看了老師的作品的小朋友,以後他們只會做出一種飄蟲、一種哆啦A夢跟一種蜘蛛。 問問你的孩子:「香菇像什麼?」然後再醒思一下自己的回應,就可以知道我們是鼓勵了孩子?還是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及創造力?? (轉貼 bbh新知大耳朵 bbh新知大耳朵 )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4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預計11/30出版] 你的小孩又在鬧脾氣了。不過現在你知道不能立刻發脾氣或是喋喋不休,那麼你該怎 麼辦呢? 眼前你就要邁開重要的第一步--糾正小孩不好的行為。我們要教各位的是數1-2-3的方 法。從1數到3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盲目地數。 一開始,請先記住兩件事。 第一,你要把數1-2-3應用在「不要做」行為上。換言之,當小孩在吵架、哭鬧、吼 叫、爭辯、耍脾氣時,這個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場。如果你要小孩起床上學去,或是要 他們快去寫功課、練琴等等,這方法就不適用。 再者,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1-2-3魔法術的話,當你知道如何數1-2-3後,可能會半 信半疑的,畢竟這聽起來太簡單了,感覺好像不是很積極或不夠嚴厲。你也許會想: 嘿,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小孩,他可是個小野人呢! 如果你有點懷疑是正常的。要知道,數1-2-3這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沒有那麼容易。主 要的「魔法」不在數數字,誰都會數嘛,它的神奇力量來自「不說話、不動怒」法 則,這種方式讓小孩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1-2-3魔法術真的不是什麼魔術,只是效果太神奇了。這方法說穿了就是一套特 殊的行為技術的延伸,教你用謹慎、合理、貫徹的方法,來訓練及管理小孩的行為。 所以當你和小孩的衝突又出現時,你會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變得言行一致、 有主見,且心平氣和。 讀到這裡,你心中也許出現許多疑問。沒關係,下一章我們將試著回答你所有的問 題。之後,等你讀完第六到第十章,就可以開始數1-2-3了。 對「不要做」行為數1-2-3 假設現在時間是晚上六點鐘,你有一個四歲大的小孩,他吵著要吃洋芋片,但你硬是 不給他,因為就快吃晚餐了。他正在廚房地板上跟你鬧彆扭:用頭撞地板、用腳猛踢 廚櫃,還大哭大叫的。你知道這下子左鄰右舍都會聽見,頓時間你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小兒科醫生建議你別理會他,但你就是無法忍受他這樣大吵大鬧。你媽媽教你拿 一塊冷毛巾蓋在他臉上,但你覺得這方法很奇怪。最後,你先生乾脆叫你打兒子的屁 股。 些其實都不是好方法。你不妨試試1-2-3魔法術。把你的食指豎起來,眼睛看著你家這 個小魔鬼,然後很平靜地說:「1--」。 他依然哭鬧不停,甚至火力全開。過了五秒鐘,你豎起兩根手指說:「2--」。他還 是很吵,繼續發脾氣。又過了五秒鐘,你豎起三根手指說:「3,時間到,回你的房間 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你兒子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現在他自己 搞砸了,得自負後果。後果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表示他得進自己房 間,你將暫時不理他;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例如暫時沒收玩具或損失一 些特權、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零用錢少十塊、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等等。 假設你選擇的是中場休息時間,那麼在你說:「3,時間到,進房間五分鐘。」之後, 你不理他,他就安靜下來了。(有些人可能還搞不懂自己是怎樣讓小孩安靜下來的, 下一章我們將為你解答。) 在你不理會小孩時,你可能很難相信接下來發生的事:其實就是什麼事也沒發生。你 不用說話、不生氣、不會覺得愧疚、不用說教、沒有爭辯。除非必要,你什麼話也沒 說。 譬如,你就不用說:「從現在起你要不要做一個乖寶寶呢?你知不知道整個下午媽媽 快被你煩死了。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這樣呢?媽媽快要受不了了!姊姊就不會像你這 樣哭鬧,爸爸再半小時就要回家了。你是不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啊?」 你也許會忍不住,想要來個小小的說教,但最好還是保持沈默。如果小孩又出現了 「不要做」行為,你就再從1數到3。小孩若乖乖聽話,你就稱讚他,讓他成為你的好 夥伴。 很快地,你會發現只要數1或2,小孩就會乖乖聽話了。我們跟你保證:以後你只要從1 數到2,就可以隔著客廳制止你家兩個小寶貝吵架,根本不用起身、大聲吼叫,或做一 些稍後會後悔的事。你只是第一次嘗試,就能立即上手。 有些父母會問:「小孩從來不會在我數1時就停止吵鬧,每次我都要數到2。他是不是 故意的?」我們的答案是:「非也,他如果真要捉弄大人,不可能數到2就停止的。他 要是讓你數到42甚至72,那你才真的要瘋掉吧!」有些小孩可能得跟他說個上千次, 他才會學乖。所以,數到2應該還好吧。記住,如果小孩讓你數到3,他的機會已經沒 了,就等你裁決。 還有些父母問說:「當孩子做的事情實在太過分時,難道我還要給他們三次糾正的機 會嗎?」這問題也挺有道理的,好比說,你的小孩一直打你或用東西丟你,你總不可 能還在那邊數1-2-3吧,畢竟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立刻 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鬧,就一個人待在裡面十五分鐘。」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七歲的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學會說髒話。雖然他 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卻用三字經跟你頂嘴,這時你該如何呢?假設時間是晚上八點 半,你跟小孩說該上床睡覺去了,他卻回你:「他媽的!」這時候你也需要立即制 止,所以同樣地,你得跟他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說一次,那就 變成十五分鐘。」等小孩結束中場休息後,你再跟他簡單說明為何不能說髒話。當小 孩出現新的或異常的不良行為時,簡單的解釋是很恰當的。 瞧,數1-2-3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有效。你以為有什麼秘訣嗎?就是這樣而已 啊! 比較困難的部分 偶爾會有一些父母跟我說:「兩個月前,我們去參加你的研習營,覺得收穫很多。我 們家兩個小孩都很難教,一個七歲、一個五歲。回家後,我們立即嘗試1-2-3魔法術, 真的很有效,他們兩個都比以前乖了。不過現在1-2-3好像已經不怎麼管用,我想我們 需要新方法了。」 大家認為問題出在哪兒呢?其實90%的情況是因為父母忘了「不說話、不動怒」法則。 很多人都沒有嚴格遵守,但卻不自知。還記得前面那個大哭大鬧的四歲小孩和洋芋片 的故事吧?如果你是一邊數1-2-3,一邊不自覺地說太多話,情況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1--媽媽真的很累了,你為什麼不能乖一點呢……我在跟你說話時,眼睛看著我。 好 啦,2--,再說一次,快進你的房間去,聽到沒?每次要不到東西你就這樣鬧,真是 讓人受不了。我再說一遍。你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胡鬧。爸爸再半小時就回家了!好 了,夠啦!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我不理你了,快點!!」 天啊,這像什麼話?如果這是你對孩子的反應,那麼很可能你也在耍脾氣吧。這下 子,廚房裡變成有兩把怒火在燃燒。大人的脾氣也爆發出來,那絕不是1-2-3要教你的 東西。你可知道這樣做已經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你確定你要這樣跟小孩說話嗎?你今天上班是不是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了?如 果你真的用這些話跟小孩「溝通」,那麼你的真正意思是:「來吧,咱們吵一架 吧!」你的小孩不需要有注意力缺失症、對立反抗,或是行為規範障礙,就足以讓你 們大吵一架。很多小孩知道說不贏你,會很快出現狗急跳牆的行為。太多的言語或規 勸,保證你無法導正小孩的行為,而且很可能讓你們僵持不下。 再來,許多難教的小孩確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這表示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對這種 小孩來說,你要他如何在大人一大串的言語中挑出重點,譬如哪部分是數1-2-3,哪部 分是警告。他真的沒辦法!小孩要是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你的警告,他是無法做出正確 回應的。 最後,在這段令人超級挫折的話中,還有一件事情不對。姑且不管你當時的情緒,你 要是愈說愈多,基本上你要傳達的內容會整個變了樣。當你告訴孩子許多必須聽話的 理由之後,其實你是在告訴他:「除非媽媽給你這些理由,不然你不必聽話。哎,媽 媽只希望你也能同意這些理由。」這已經不是在管小孩了,而變成是在求小孩了。當 你這樣請求,你是在替小孩思考,也是替他的行為負責。 一般小孩會怎麼反應呢?他會在你提出的理由中找碴。「凱蒂也沒有都聽你的話 啊」、「爸爸沒那麼快回家」,然後你們就會陷入爭論中了,而偏離了問題的核心: 小孩子到底有沒有聽你的話? 所以一旦小孩子在耍脾氣,你應該二話不說,立刻豎起手指說:「1--」、「2- -」等等。記住,這個方法的秘訣不在數數,而是在你說完一個數字後停頓幾秒鐘時 所透露出的警告意味。這時如果大人能不發一語,小孩子就會自動扛起責任,對自己 的行為負責。這不正是你想見到的情況嗎? 說到數1-2-3,你的靜默勝過任何言語。 ********************************************** 還不錯..有空來試試~

讓寶寶理解什麼是「規矩」

2008年06月12日
公開
44

很多時候,爸媽並不了解寶寶的想法,寶寶也不明白爸媽的要求是什麼,所以莫明其妙地被貼上了「不乖」的標籤。怎樣才能和寶寶做有效的溝通。 (轉貼) 讓寶寶理解什麼是「規矩」 寶寶對成人世界的種種「規矩」並不是很理解,他們常常投入自己的遊戲中,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爸媽只是說一句:「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守規矩」來批評他,事實上他並不理解,要怎樣做才是「守規矩的好寶寶」。 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應該怎樣去做,平時要用反覆、簡明扼要的話來告訴寶寶。當寶寶表現好時,更要及時地表揚他。 爸媽可以訂立一些明確的獎懲制度,全家一起執行。例如:不可以在房內亂扔玩具,鬧鐘響完後一定要起床等等。爸媽還可以把寶寶喜歡的東西和他最容易犯的錯誤放在一起,例如:不好好吃飯就沒收最心愛的餐具;不準時去睡覺就沒收最喜歡的娃娃;或是做的好,就可以集點數換玩具。 明確告訴寶寶要注意什麼 爸媽經常會告誡寶寶:「要小心一點」,卻往往沒有告訴寶寶正確的做法。其實寶寶一點都不明白,要小心哪方面,一旦出錯了又被爸媽責怪:「怎麼還是不小心呢?」寶寶會很委屈,卻是有冤無處申訴。 用最簡單易懂的話,告訴寶寶應該注意什麼,比一句空洞的「小心」有用得多。例如寶寶端水,爸媽就應該說:「走慢一點,容器要拿平穩」;寶寶吃餅乾,爸媽就該說:「不要到處走動,坐在桌子邊身體向前傾,碎屑不要掉在地上」;過馬路之前要告誡寶寶:「不能橫衝直撞,一定要牢牢牽住爸媽的手。」 爸媽應該正確認識寶寶所處的年齡能力,不要盲目地指責他。而且有時候寶寶已經很小心、很努力,還是可能做不好。這種情況下,爸媽應該肯定寶寶的成果,然後告訴他:「沒關係,等你再大點一定能做到。」 瞭解寶寶真正的意圖 寶寶的生活經歷有限,往往不能預知可能的危險,也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將帶來怎樣的後果。爸媽往往會跟在他後面大喊:「不許這樣,不准那樣……」,寶寶卻常常充耳不聞。聽別人還是聽自己的,寶寶多半選擇後者,爸媽就會認為寶寶不聽話,明知故犯。事實上,寶寶不知道爸媽為什麼要阻止他,既然不是明知也就算不上故犯。 寶寶做某件事,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例如寶寶把媽媽裝好食物的保鮮盒整個翻轉過來,是想看看它的底部是怎樣的。爸媽應該學會先忍住不發火,問清楚寶寶的真實意圖,然後再告訴他,這樣做會帶來的後果,只有寶寶理解自己錯在哪裡,才不會有下次。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36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文/吳若女  帶小孩出門,希望孩子受歡迎嗎?從小細節著手,不斷地提醒,讓良好的禮貌與習慣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董媛卿笑著形容,小孩其實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 o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 美,讓他想畫下去。 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 梫磳D人的辛苦,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子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 臏癒A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裏。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裏說:「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 B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 ,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裏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31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文/吳若女  帶小孩出門,希望孩子受歡迎嗎?從小細節著手,不斷地提醒,讓良好的禮貌與習慣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董媛卿笑著形容,小孩其實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 o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 美,讓他想畫下去。 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 梫磳D人的辛苦,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子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 臏癒A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裏。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裏說:「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 B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 ,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裏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咬指甲該怎麼辦?

2008年06月09日
公開
45

http://www.idel.com.tw/ 在家園互動-親職講座2 親職講座:如何處理幼兒情緒問題 呂俐安心理師 一、前言 情緒行為是可以分化的,也就是可以分開表現,例如強顏歡笑,大人可以這樣,因為大人是已經可以分化了,但學齡前,年紀越小越無法分化,孩子是不清楚的,他愈小他愈不清楚,當他不舒服,他的情緒、他的反應就像蒸氣的火鍋一樣,所以他其實是很困惑的,他根本不曉得如何去處理他的情緒,...... 略.請自行閱讀 親職講座:幼兒情緒與行為的輔導 先找出孩子是行為?還是情緒? 壹.行為問題-單純的行為問題:好行為好後果;不好的行為.停止或處罰 正面:讚美.微笑.*代幣.獎品... *代幣(獎勵方法):就是獎卡.星星.乖寶寶印章...集點換獎勵 準備三張紙紀錄- 第一張紀錄正面.獎勵 第二張紀錄負面.扣分 那第三張的作用就是把獎勵規則(集點獎品標準...).責任區分寫出來.避免孩子 條件交換 獎勵方式(例如10點換一片洋芋片.*注意獎品門檻不得太低太易滿足孩子慾求.可設立1000點換玩具.機會教育孩子 延遲享樂 的重要性) ps.代幣的缺點是容易演變成-條件交換.這時利用 責任表 .將孩子責任區分.或過一陣子將孩子已能輕易達成的正面目標納入 責任表 中 負面:忽略.提醒.口頭責備.處分... *一次糾正需要四次鼓勵或讚美 *好的親子關係維持.不建議以 打 作為唯一方式.是以 愛 無條件的愛做唯一切基礎. *孩子的自信來自家長的欣賞 *滿足孩子的需求.但不輕易滿足孩子的慾求.慾求不滿足可增加孩子對挫折的容忍度 *完美主義的家長和孩子(過分注意缺點)-沒自信引響到青春期-健康:接受;不健康:挫折 貳.情緒問題 1.操弄性情緒-行為反應:行為規範.訂出規則到孩子能自我約束 例如:孩子在玩具店賴皮.屬於操作性行為.處理方式:不理她.不讓他得逞-試3次 2.原始情緒-起源 事件 處理方式: 治標-宣洩:安撫.轉移注意力. 動態活動(不鼓勵打枕頭等行為)可散步.跑步 靜態活動 *最高級-語言(溝通)宣洩: 找一個會聽和立場相通的人做為聆聽者. 使用同理和接納 當情緒獲得釋放時才能接納其他建言 治本-洗腦(觀念導正) 了解想法:事件-結果-想法 替代性想法 說服動作(有些需要3~5年) 練習:大聲說.小聲說.內在心理說 *接納孩子情緒.不接納孩子行為! 總結: 1.事件或狀況發生時步驟: 找原因.認清孩子的特質--找策略--掌控 2.用在策酪之前: 讓孩子知道你是無條件愛她.給予孩子信心 孩子需要動力而非條件 行為規範:不要多.依照年齡 經驗-讓孩子多嘗試.家長給予支持和觀察 3.親子關係的籌碼: 以愛為親子關係的後盾來處理問題 後果承擔 *不以功課成績作為培養挫折容忍能力的壓力 *獨生子的問題:挫折忍受力差.經驗累積刺激少 參考書藉 *情緒 只是過度現象嗎(信誼) 玩遊戲解情緒(信誼) 如何協助情緒障礙的孩子(遠流) 父母效能訓練 *情緒行為矯正 行為改變技術(五南) 暫時隔離法(天下) 第 2 則 作者:阿寶ㄉ媽媽 時間: 2007-09-27 10:51 狀況二:咬指甲,偶爾流血 實際案例:有位孩子咬指甲至流血,首先採用制止的方式。先找出會咬指甲的時機,例如一個人時、上課時、坐車時,而且寒暑假過後又上學時會特別嚴重。每天在這些時機前,媽媽和老師會手沾黃蓮粉,主動和孩子握手,不讓孩子發現異狀,當他發現很苦時比較不會咬。發現可能是以下兩個原因,因此同時搭配其他策略,此問題行為便不再發生。 1.焦慮:有些人會藉由咬指甲來降低焦慮,一般的成人也會,只是嚴重程度不同。因此這樣的行為表示孩子正處於焦慮的狀態,而且環境的改變使他咬指甲的頻率變高,顯示變動也是引起焦慮的原因之一。此時期家長可以多多關懷孩子,擁抱、親吻、微笑,加上多出去玩或跑動,以宣洩孩子心中的壓力。 2.無聊:太無聊也會引發孩子自己找事情做,轉而操弄身體。環境和活動安排很重要,環境中的玩具可能已經玩膩了,換不同的玩具或把以前的玩具再拿出來玩。若是無法融入上課,則以活潑的上課方式,或是經常叫孩子做事,轉移其注意力。 以上參考資料 ** ** ** ** ** ** 不良習慣4:咬指甲 ★形成因素: 咬指甲的出現年齡大多為3歲以後,在這之前以吸手指、吸奶嘴居多,而青少年時期,會咬指甲的比例特別高。可能原因包括:孩子藉著咬指甲來舒緩內在心理壓力;覺得好玩;模仿他人咬指甲等,久而久之,便成為一個習慣。家長若不能採取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戒除咬指甲的習慣,這個現象甚至可以持續到他成年之後。 ★影響層面: 謝宗慈表示,咬指甲雖然不致對健康造成太大妨礙,但對指甲生長、牙齒仍會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而且感覺不太雅觀,不利於其社交生活。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能在6歲前順利戒除。 1指床和手指變形:長期咬指甲,可能會傷害到指甲床,導致指甲變形。有些還會有輕微的手指變形。 2牙齒邊緣缺損:咬指甲和牙齒的咬合比較沒有太大相關性,倒是有些孩子因經常很用力的咬指甲,可能會使得牙齒邊緣有一點點缺損。 ★戒除方法: 林君鴻表示,家長如欲幫忙孩子戒除咬指甲的習慣,一定要循序漸進,太過躁進只會增加親子關係的緊張,甚至使他偷偷進行,強化咬指甲的習慣,那就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了。以下提供兩階段的戒除注意事項: step3∼6歲:在這期間,家長可以做的是引導孩子找出壓力來源及抒發壓力,及利用說故事、手部按摩,或勞作來轉移他的焦點,還可利用如「媽媽下禮拜要檢查你的指甲,如果你的指甲有好好的話,媽媽就給你小禮物喔!」這類型約定化的方式,一來紀錄孩子咬指甲的情況是否有進步,二來可增強他的動機。只要孩子咬指甲的頻率有改善,便給予口頭讚美或實際獎勵,誘導他繼續保持下去。 習慣既以養成,便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改善。其實孩子不見得不知道咬指甲不好,只是難以控制,這時便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並善用一些方法,在自然的狀況下導正孩子的行為。 step6歲: 謝宗慈表示,如果前面的辦法仍不見效,家長便可考慮以綁繃帶等方式提醒孩子。然而不管家長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他這樣的習慣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才會願意主動配合,這時還再加上家長反覆地提醒,要成功戒除並非難事。而提醒時也要注意,切莫進行人身攻擊或羞辱,造成二度傷害。 戒除不良口腔習慣的小叮嚀!! 戒除不良口腔習慣固然重要,不過根據研究指出,避開以下幾個時間點進行,成功機率較大,值得所有家長參考: 父母正好分開或離異。 搬家。 孩子要換學校。 在上述時間點,孩子周遭人事物的轉換,相對要承受較多壓力,基於體諒孩子的立場,也為了降低失敗的可能,爸媽不妨先緩一緩。

孩子一定要上才藝班嗎?

2008年06月05日
公開
46

孩子一定要上才藝班嗎? 網友問題: 我的孩子已經五歲了,最近我常考慮是否該讓他上才藝班,鄰居、幼稚園的小朋友都在學才藝,不去上的話,從園裡回來,成天在家晃,沒有什麼學習刺激,我擔心他會跟不上別人,可是我又懷疑有必要一定要去上才藝班嗎? 專家回覆:(信誼基金會)   看完您的來信,相信很多父母有類似的困擾,送孩子上才藝班,花錢不說,還要趕著接送,孩子卻老大不情願的,不懂得體貼父母的心意;或者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學了一、兩種才藝,因而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疏忽了孩子的學習,將來會不會輸給別人。真讓人感嘆現代父母難為啊!   許多研究指出,影響孩子學習的最大因素是學習動機,因為它是一股內在的力量,具有引發、維持和引導行為的功能,而孩子的興趣便是學習最佳的原動力。此外,當孩子對某樣才藝特別有稟賦時,也會相對引發出他的興趣,因此父母早期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是最重要的。   您可以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提供環境上的準備,讓他有多方面接觸與摸索的機會,例如在家中準備畫具、聽音樂、欣賞美的事物等,使得才藝融入他的生活、遊戲中,待觀察出一些端倪,略知孩子喜惡後,再提供進一步的學習機會(如上才藝班)。   在初期學習中仍需繼續觀察孩子的反應,徵求老師的意見,若是發現孩子真的很有興趣,在生活中以此為樂,或大家都肯定他頗有稟賦,再計畫下一步的學習與培育。   若是發現孩子真的對才藝興趣缺缺也不打緊,因為除了這些才藝班提供的「才藝」之外,其他豐富人生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您可從幾個方向來考慮: ◎確定自己送孩子學才藝的動機和目的,是以孩子的興趣或稟賦為主。 ◎孩子的身心狀況是否足以應付繁複的才藝課程? ◎老師除了具有才藝的專業能力,是否也對兒童心理有所瞭解?   才藝班的種類有許多種,有的是為增強未來的學習能力,心算、英語等,有的是為豐富生活或培育特殊專長;若為前者,則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否能跳脫灌輸與填鴨的方式,讓孩子入學後持續對該學科的興趣非常重要;若為豐富生活,則應放鬆心情享受才藝帶來的樂趣,期望不需太高。若為培育特殊專長如音樂等,則早期認清孩子的興趣與天賦,晚期鼓勵孩子面對學習關卡,培養挫折容忍度及持續練習的毅力相當重要。   學才藝沒有什麼「一定要」或「一定不」,認清自己的動機,觀察孩子的反應是大原則,希望您和孩子都能在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經驗與樂趣。

重視飲食生活習慣就可以長高

2008年05月12日
公開
51

重視飲食生活習慣就可以長高 日前教育部網路公佈國小學童身高平均值有下降趨勢,引發父母擔憂,署立嘉義醫院中醫科主任陳明珠表示,部分心急的父母常求助於所謂的「轉骨方」,但事實上,兒童均衡營養、充足運動,仍是維持學齡兒童成長的不二法門。 署立嘉義醫院表示,根據教育部的網路資料,於 2003年與2005年相較,小學身高統計發現,四年級男生矮了零點六五公分,五年級女生下降一點三公分,這份資料引起許多關心學童身高父母的注意,中醫科主任陳明珠指出,兒童身高不足,包含在生長遲緩的範疇。 陳明珠說,孕期胎兒生長狀況、先天性疾病、內分泌疾患、腎疾患、心肺功能性疾病、胃腸道疾患、惡性疾患、飲食習慣不良或營養不良,都可能讓生長遲緩。大部份人在十八歲後停止長高,青春期較遲的兒童在青春期發育前,也可能比同年紀兒童矮小。而所謂的「矮小」是相對的,但不見得是身高異常。 陳明珠表示,兒童身高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先天遺傳、後天成長及生活狀況。先天遺傳,是指父母基因;父母的身高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身高,但是並不是父或母單方面遺傳,而是共同影響所表現;後天成長是指兒童本身有無前述各類疾病,並且是否受到適當的醫療與營養;生活狀況是指日常是否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足以維持孩子應有的發育成長。 近年大家所談論的兒童平均身高下降,與現今兒童生活習性有密切的關係;陳明珠說,許多父母常因兒女的身高不足而困擾,轉求助於所謂的「轉骨方」,其實重要的是兒童的日常飲食及生活衛生習慣的維持,反倒是被忽略了。 陳明珠強調,生長快慢每人不同,成長發育期低於平均值,但無異常者,只要給予足夠及平均的營養,正確的生活習慣,包括充足運動、充足睡眠,無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良方。 資料來源:2007/10/26中央社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14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 在美國被笑稱為恐怖的三歲 (horrible three),指的就是三到四歲的孩子。為什麼用恐怖來形容,最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不穩,常常弄得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以下我們來看看孩子會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以及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感受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技巧,例如,走、跑和跳都比以前純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也更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許多事,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一旦事情做不好,或是不合乎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很挫折,並用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候他是對自己生氣,而不是針對父母。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摔東西或大哭的舉動,請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不要哭!」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爸爸媽媽的了解而感到雙重挫折。 在這個時候,請先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想把事情做好,偏偏做不好,你很懊惱,媽媽了解。」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很認真的在試、在做,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肯定你的努力。」有些媽媽或許會懷疑:「這麼說,孩子真的可以懂嗎?」其實,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他就會懂的,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必要時還可以幫點小忙;若孩子不肯再試,就不要勉強。然後,再告訴孩子即使是很懊惱或難過時,也不可以摔東西,鼓勵孩子要把他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互動 孩子亂發脾氣的另一種可能原因來自於模仿。有一種模仿情形是: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試試自己的父母。 另一種模仿的情形可能與父母有關,爸爸媽媽如果常常大聲或用生氣的語氣要求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用發脾氣的方式對付您。這是自我成長中,權力爭鬥(power struggling)的一種表現,也就是在孩子的邏輯裡:「我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該和你平等存在,不只是我要聽你的,你也要聽我的。」 因此,針對第一種的模仿行為,孩子哭鬧幾次,如果不能得逞,通常就會自然消失。如果是第二種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請父母調整一下和孩子互動的方式,父母要盡量用委婉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了解和包容,並允許他把負面情緒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給孩子足夠的關懷 第三種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家裡增添了弟弟或妹妹所產生的不安。對一個三或四歲的孩子來說,原本獨享父母的愛,突然冒出一個嬰兒來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情形是很難接受的,他會開始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還會一樣愛他。 當孩子心裡有這樣的疑慮時,他就會去驗證他的假設:「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最令心理學家困惑的是,孩子都是用負面的行為來測試自己的父母,例如,故意不吃飯、故意大叫、亂丟玩具等等。一旦爸爸媽媽責怪他,甚至威脅要處罰他,孩子就更肯定「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假設,焦慮的程度加深,負面行為更多,親子關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如果您覺得孩子的亂發脾氣和家中老二的來臨有關,那麼您該做的事是安撫孩子的心。最好的做法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注意力,但絕不是予取予求的寵孩子。而是挪出一段您和孩子獨處的時刻,讓孩子覺得您還是很重視、很關心他的。亂發脾氣是孩子給父母的一個訊號,他在告訴父母「我的內心不平和」,而這可能是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也可能是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夠愛他。 因此,要讓孩子喜歡自己,也能肯定父母很愛他,最好的方法是多稱讚您的孩子,例如,每天睡覺前,把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提出來一一誇獎他,告訴他:「爸爸媽媽很幸運有你當我們的孩子!我愛你!」這個方法許多家長嘗試過,覺得很管用,您也可以試試看!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37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 在美國被笑稱為恐怖的三歲 (horrible three),指的就是三到四歲的孩子。為什麼用恐怖來形容,最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不穩,常常弄得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以下我們來看看孩子會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以及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感受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技巧,例如,走、跑和跳都比以前純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也更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許多事,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一旦事情做不好,或是不合乎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很挫折,並用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候他是對自己生氣,而不是針對父母。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摔東西或大哭的舉動,請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不要哭!」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爸爸媽媽的了解而感到雙重挫折。 在這個時候,請先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想把事情做好,偏偏做不好,你很懊惱,媽媽了解。」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很認真的在試、在做,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肯定你的努力。」有些媽媽或許會懷疑:「這麼說,孩子真的可以懂嗎?」其實,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他就會懂的,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必要時還可以幫點小忙;若孩子不肯再試,就不要勉強。然後,再告訴孩子即使是很懊惱或難過時,也不可以摔東西,鼓勵孩子要把他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互動 孩子亂發脾氣的另一種可能原因來自於模仿。有一種模仿情形是: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試試自己的父母。 另一種模仿的情形可能與父母有關,爸爸媽媽如果常常大聲或用生氣的語氣要求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用發脾氣的方式對付您。這是自我成長中,權力爭鬥(power struggling)的一種表現,也就是在孩子的邏輯裡:「我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該和你平等存在,不只是我要聽你的,你也要聽我的。」 因此,針對第一種的模仿行為,孩子哭鬧幾次,如果不能得逞,通常就會自然消失。如果是第二種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請父母調整一下和孩子互動的方式,父母要盡量用委婉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了解和包容,並允許他把負面情緒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給孩子足夠的關懷 第三種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家裡增添了弟弟或妹妹所產生的不安。對一個三或四歲的孩子來說,原本獨享父母的愛,突然冒出一個嬰兒來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情形是很難接受的,他會開始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還會一樣愛他。 當孩子心裡有這樣的疑慮時,他就會去驗證他的假設:「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最令心理學家困惑的是,孩子都是用負面的行為來測試自己的父母,例如,故意不吃飯、故意大叫、亂丟玩具等等。一旦爸爸媽媽責怪他,甚至威脅要處罰他,孩子就更肯定「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假設,焦慮的程度加深,負面行為更多,親子關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如果您覺得孩子的亂發脾氣和家中老二的來臨有關,那麼您該做的事是安撫孩子的心。最好的做法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注意力,但絕不是予取予求的寵孩子。而是挪出一段您和孩子獨處的時刻,讓孩子覺得您還是很重視、很關心他的。亂發脾氣是孩子給父母的一個訊號,他在告訴父母「我的內心不平和」,而這可能是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也可能是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夠愛他。 因此,要讓孩子喜歡自己,也能肯定父母很愛他,最好的方法是多稱讚您的孩子,例如,每天睡覺前,把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提出來一一誇獎他,告訴他:「爸爸媽媽很幸運有你當我們的孩子!我愛你!」這個方法許多家長嘗試過,覺得很管用,您也可以試試看!

教三歲小孩做家事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42

教三歲小孩做家事 『教育即是生活』,父母可以藉由日常生活機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事,如挑菜、擦桌子、摺衣服……,從做家事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及自信心,建立他的成就感、參與感和榮譽感,除此之外,更可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星期天的中午,有很多客人到華華家中做客,媽媽在廚房忙著做菜,爸爸在客廳招呼朋友,兩歲的華華在一旁向媽媽嚷著:「好無聊哦!妳陪我玩好不好?」 「媽媽現在要忙著做飯,怎麼有時間陪妳玩呢?」華華低著頭沒有說話。 媽媽看到華華失望的表情,就對他說:「那你幫媽媽挑菜好了,這樣就不會無聊啦!」 華華高興的點點頭,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裡幫媽媽挑菜。 「華華好乖呦!會幫媽媽挑菜,華華也可以看客廳一共有幾個人,然後幫媽媽擺好筷子嗎?」 華華興奮的到客廳開始唸:「1、2、3、4……」 此時,所有的人都拍手稱讚華華:「好棒,數得真好,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培養對家庭責任心 從前孩子幫忙做家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隨著時代改變,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全心用功讀書,不必分擔家事;有的則希望藉此機會教育,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做家事呢?」「應該做多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幫忙?」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老師表示,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幫忙做家事,只做了十分鐘,而大人必須花二倍的時間和精神去善後;前一分鐘還興高采烈拍胸脯保證,會幫忙打掃家庭環境,結果卻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孩子的幫忙,令父母感到礙手礙腳、越幫越忙,難怪父母再忙、再累之餘,還是謝絕孩子的好意,自己來忙,才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其實,做家事應當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活動之一。孩子協助做家事,可發展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力及體能。孩子每學會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而藉由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分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父母要求孩子一同分擔家事,也可減輕自己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教孩子做家事要有耐心且不厭其煩,永遠承認其努力的成果。雖然孩子的熱心參與,可能往往是越幫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濺得到處都是水,父母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一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個三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會使他茫茫然,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一面指導、一面監督,上了軌道後,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引導技巧及原則 一個三歲的孩子所能做的家事,想必就只有抹抹桌椅、收拾玩具而已,但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便可參與打掃家庭環境、洗碗筷或是擦地板了。然而,並非每個孩子一教就能馬上學會,還須有賴父母嫻熟的引導「技巧」和「原則」。 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享受做家事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呢?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參考: (一) 把握時機 每個小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小時候,看見父母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事,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 (二) 視年齡交托加事 哪些家事可以交由孩子幫忙,得視年齡而定。當孩子牙牙學語、懂得大人意思時,可以叫他收拾玩具,此為奠定日後做家事的基礎。三、四歲左右,可以開始訓練做簡單家事,如開飯前,幫忙排椅子、分筷子,爾後可以教他幫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摺剛收進來的乾淨衣服,他一定會很高興,因為這些事對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遊戲。 (三) 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此時,可以拜託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四) 視能力定目標 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有時反而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其原因多半來自於不當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因此,視孩子的能力而可適切的目標,才能收到效果,更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五)肯定他的努力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以身為一份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六)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站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家事,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我要吃這種菜?」「那種菜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可以讓孩子注意看蝦子煮熟前和煮熟後的變化、什麼菜可以讓寶寶長得健又壯、什麼菜會讓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時間,來個機會教育,讓做家事也能成為經驗分享的好場所。 (七)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父母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的家事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暸解父母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增進你對他小小心靈的了解。 享受分工的樂趣 此外,交代孩子家事時,對較小的孩子,父母應小心不要讓他碰觸刀鋒銳利的水果刀或菜刀;當瓦斯爐上正燉著一鍋熱騰騰的湯,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時,不要讓孩子靠近爐邊;當菜刀等鋒利工具不用時,應該養成隨手收到櫃子的好習慣;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正是提供他參與親子分工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你身邊當幫手,不僅可以讓他學到獨立自主,同時也能讓親子間一起享受工作的樂趣。別忘了,孩子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成就的滿足,及對自我的信心。所以,不要從小就把孩子趕出家事外,如此一來,你和孩子都將失掉許多值得學習及享受樂趣的機會!

培養愛物惜物的孩子

2008年02月11日
公開
36

培養愛物惜物的孩子 物質生活越來越豐裕,孩子卻越來越不懂得愛物惜物。在學校的訓導處每週都有失物招領,只見失物越來越多,領回失物的孩子卻很少。在教室裡常撿到小朋友的鉛筆、橡皮擦等文具,它們總是靜靜的躺在老師的盒子裡,很少被認領。為什麼孩子們都不想找回遺失的物品?因為,爸爸媽媽會再買新的給他們,東西不見了,沒什麼好緊張的。   當父母縱容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孩子更不會珍惜物品了,玩具壞了就丟掉!鞋子髒了就扔掉!所以,家裡玩具垃圾越來越多,買新衣新鞋更像是家常便飯。各式產品日新月異,孩子不斷追求最新、最流行的東西,父母無限量供應孩子的需求,就養成了孩子浪費的惡習。   因此,讓孩子從小就有愛物惜物的好習慣,是我們身為父母要好好努力的課題。現在做好功課,將來就不用為孩子操心了。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愛惜物品呢?以下的建議提供您參考: 物品身分證   通常遺失物品找不到主人,都是因為它沒有「身分證」。身分證是什麼呢?其實是孩子的名字。現在有很方便的名字貼紙,孩子的學用品、私人物品、制服等,每一樣都可以貼上名字貼紙。有了名字貼紙,其他人撿到物品,很容易能送還給到主人,失物也不會沒人認領了。 收拾與整理   物品要長久使用,平時就要做好收拾與整理的工作。所以,正確使用物品,以及使用後歸位的習慣,都是我們要指導孩子的。要孩子養成良好的收拾習慣並不難,只要一段時日持續的督導,孩子就會做得很好。   物品破損了,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修補,讓孩子把自己當作物品的醫生,將生病的物品修復好,從遊戲中激起惜物的心情。 舊愛變新歡   當孩子提起玩具不好玩了,想買新的玩具時,父母可以參考坊間的「廢物利用」書籍,和孩子討論如何將玩具重新改造,變成另一個新奇的物品。在親子動手改造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將舊愛變新歡,還可以增添親子合作的樂趣。   除了玩具,家中的寶特瓶、廢紙盒,也可以收集起來,做出兼具環保概念和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樣不但可激發孩子的創造思考力,也能建立起珍愛資源、物盡其用的觀念。 跳蚤市場   孩子的玩具難免因為年齡的增長而不適用,這時不妨將這些玩具或學用品捐贈他人,或是在社區或班級裡舉辦跳蚤市場。在跳蚤市場裡,孩子們一起學習處理使用過的物品,讓玩具或學用品找到新主人,了解資源共享的好處,彼此間的情誼也可以在活動中交流。 購物家規   孩子總是有基本的物慾需求,這時候,訂定「購物家規」可以解決孩子一時興起的購物慾。購物家規該怎麼訂定呢?您可以跟孩子討論後,訂定一些原則,例如:多久可以買一次喜歡的玩具、書籍、衣物或其他物品;沒有辦法購買時,可以用租借等方式代替;奢華的物品盡量不要買,能用就好,並非得使用名牌才可;沒有必要的東西,就一定不買……。   購物家規一旦訂定出來,就要堅守原則,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若是有特殊情況,可以再和孩子重新檢討購物家規的內容,讓購物家規有一個彈性的空間。 參觀與感恩   製造機會,帶孩子參觀食品、物品的製造廠,讓孩子了解一樣食品或一件物品的產出,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再經由父母出錢購買,孩子才能取得想要的東西。   藉著這樣實地參訪與討論的過程,可以讓孩子體會身邊物品得來不易,孩子在使用這些物品時,就能夠心存感謝,懂得珍惜。 以身作則   孩子是模仿高手,身邊的人物都是最佳的模仿對象,想要養成孩子良好的品格,最基本的就是父母本身的好榜樣。當我們在要求孩子時,自己一定要先有這樣的行動力,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會學習父母行為模式。   父母在購買家庭物品時,就要留意是否適量,千萬不要購買多餘無用的東西。否則孩子看在眼裡,當他想買東西時,也會養成「想買就買,想要就要」的不良習慣。   在教導孩子時,不僅是要讓孩子做到,父母也要遵守,這樣孩子便能心服口服,全家人愛物惜物的動力也更會強,更有效果。   「愛物惜物」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親身力行,唯有全家人一起做,才能達到想要的功效呢!

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9

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 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 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 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 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 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 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 「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 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 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 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 「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 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 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 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 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 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 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 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 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 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 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 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 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 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很棒的教育觀念

2007年08月16日
公開
39

很棒的教育觀念(轉載) 每次回國,我都會為女兒買幾件衣服。 但是最近這次,我經過童裝店時,想了又想,沒買。 到家,女兒找我要新衣服。我手一攤,對她說; 「老爸沒買,因為不知道妳會喜歡什麼衣服。妳已經六歲,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如改天,我帶妳去服裝店,由妳自己挑!」 ◎不對也是對!? 隔日,我就帶她去買了衣服。她先不敢挑,非要我幫忙,經過再三鼓勵,才終於下手。 她居然挑了幾件我平常想都不可能想到的衣服。 問題是,她自己挑的,她特別愛穿,穿在身上怎麼看都不對,卻也怎樣看都對。 我發覺, 真正的「創意」和「突破」,往往是這樣來的。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能比上一代強,就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讓他們作主。 ◎你的風格在哪裡? 記得我以前在美國大學的國畫班上,有個美術系的學生, 起初上課非常認真,一板一眼照我規定的去做。 但是當他學會了國畫的基本筆法,就不再臨摹,而東一筆、西一筆地亂塗。 我當時很為他惋惜, 覺得他如果照傳統方法苦練,一定能成很好的國畫家。 幾年之後,我接到他畫展的請帖,走進會場,才發覺自己錯了。 他對了!因為他把中國畫的技巧,融入了他的繪畫當中。 那確實不再是國畫,卻是「他」的畫! 就藝術創作而言,什麼能比表現自己的獨特風格更重要呢? ◎你的感覺在哪裡? 從那天開始,我常想: 中國式的教育,在嚴格的管束下,是不是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覺? 尤其是今天,孩子都少,都寵得像寶。 「你該喝水了!免得流汗太多,上火。」 「你該吃水果了,免得便秘!」 「你該吃這個菜,少吃那個菜,因為這菜比較營養!」 「你該脫一件衣服了!天熱了!」 「你應該換賓p被了,天涼了!」 「你該念書了,是不是後天要考試?」 想想看!有多少父母不是這樣叮囑孩子?問題是,孩子也是人,他難道不知冷、不知餓?不曉得穿衣、吃飯? 十幾年這樣「伺候」下來,那天生的本能,只怕反而變得遲鈍了! 我們一方面用無微不至、不必孩子操心的方法去帶他, 一方面又希望他能成為獨立思考、有為有守的人。 這樣的教育,能成扒隉H ◎你敢跟他談戀愛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被這樣帶大的孩子,已經失去「作主」的能力; 遇到問題,他不自己面對、解決,卻退到父母的身後,等「大人」幫忙。 連上大學,都可以看到釵h「大孩子」,在比他矮一個頭的老媽的帶領下註冊。 跟這樣的「男生」或「女生」談戀愛,你能放心嗎? 你能確定他說出的話,代表他自己,他作的「允諾」必然會實現嗎? 基於這個原因,我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製造機會,要他作主。 他要買電腦,我教他自己看資料、打電話,討價還價。 碰到問題,我要他自己打免費諮詢專線,一項項跟人討論。 有時候,他來問我,我甚至故意裝傻:「對不起!老爸不懂!你自己看著辦,自己決定吧!」 我也早早為他開了信用卡和銀行戶頭,存了一筆不算少的錢進去,然後對他說: 「如果我發現你亂花,以後就別指望我給你更多錢。 相反的,如果我發現你很懂理財,則可能以後把大筆的錢交給你管!」 我發現,他愈獲得尊重,愈會自重。尤其要緊的,是他學會了自負盈虧,也學會了負責。 ◎你的頭在哪裡? 當我念研究所時,有位教授說得好,「研究所教你作學問的方法,但不教你思考。思考,是你自己的事。」 我覺得這何必等研究所?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已經應該教他。至少我們可以教他怎麼思考,而不直接幫他作答。 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獨立的個人,憑什麼要求人人的答案一樣呢? 只要他思考的方法正確,看法不偏激,又經過他自己的反覆辯證 ,就應該被尊重。 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是天經地義的事!就算他錯了,失敗了! 也是他自己的失敗,必須由他自己汲取教訓。 他有他的世界,要面對他的戰鬥,再強的父母,也不可能保護子女一輩子啊! 你愈希望他禁得起打擊,愈要教他早早用自己的腳去站立。 一直到今天,我的兒子已經大學畢業,我還常對他說那句老話: 「這是你的事,老爸不懂。我也有我要忙的,你的頭在哪裡?還是你自己決定吧 ...

他是過動兒

2007年08月15日
公開
51

全班第二名 他是過動兒 九歲的「美美」被診斷為過動兒時,她爸媽楞在診間裡呆了好久無法回神。因為美美明明是個文靜可愛的小女生,一點都不好動。她是因老考班上倒數第二名,才來看醫師。沒想到醫師竟說,她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兒。 醫師花了好大唇舌,終於說服爸媽同意美美服藥,一天吃一次。沒想到第一次考試,就考個第二名。台北馬偕醫院心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說,這是個真實的病例,過動兒不一定整天活蹦亂跳,而適度的醫療,常會帶來很明顯的幫助。 臧汝芬說,過動兒的比率極高,約100個孩子就有8到9個有程度不等的過動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因為注意力及衝動控制中樞異常,使過動兒管不住自己。講話常天馬行空,問東答西,看電視不停轉台,打電動不斷重來。幼兒時可能只是活動力旺盛,但上學,問題就會浮現。 在課堂上坐不住,一個末狴i以東摸西摸拖好幾個小時,還沒寫出幾個字;學習複雜一點的語文、數學等課程,分外困難,不是漫不經心就是直找藉口。有的孩子明明很聰明,但是在考試時就很粗心,常會漏看漏寫題目。因為不好教,過動兒常被罵甚至被處罰。其實這些孩子很無辜,過動無人知。 臧汝芬說,現在一些針對過動兒大腦正腎上腺素不足的補充藥物,有效率可達八成。因此家長千萬別排拒讓過動孩子接受治療,且藥物也不會影響小孩生長發育。 作者:洪淑惠

幼兒頑劣園方可退學

2007年06月20日
公開
41

教部推定型化契約 幼兒頑劣園方可退學 更新日期:2007/06/20 04:39 記者: 韓國棟�台北報導 汽車、房屋買賣、到補習班補習,都有定型化契約規範買賣雙方義務,防止消費糾紛。如今,幼兒園(幼稚園和托兒所)也要訂定「定型化契約範本」!依教育部草案,如果家長未在約定期限內繳費、且經幼兒園催繳後仍未繳清,或小朋友太不遵守秩序,幼兒園可以解約,請孩子退出幼兒園。 教育部委託學者專家草擬《幼兒園定型化契約範本》草案,幼兒園師生關係「契約化」後,幼兒教育是否變得愈來愈像「商品」、傳統教育價值是否褪色,備受關注。 幼教商品化 備受關注 此一定型化契約內容共有廿七條。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行政院通過《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已進入立法院審查程序,教育部希望這項推動「幼托整合」的重要立法可於九十八年元月開始實施。教育部也著手規畫相關配套措施。 幼兒園定型化契約仍在徵詢意見階段,但已引起不少議論。例如,草案明指,家長若未如期繳費,幼兒園可以「解約」;對於經常不遵守托育場所秩序,或破壞托育場所物品設備,情節嚴重且制止無效的幼兒,草案也允許幼兒園「解約」。 疏於照顧 家長可索賠 該契約也保障家長權益。當家長發覺幼兒園疏於照顧幼兒、言行舉止不當對幼兒有不良影響,或有損害幼兒身心行為時,也有權「解約」,並要求幼兒園賠償違約金。 契約範本草案指出,幼兒園經營常有向新生收取「訂位金」,或於學期結束前向舊生收取「保額金」情形,為釐清訂位金和保額金,草案明定,其性質均為「學費預收」,應於註冊時自學費中扣除。 家長和幼兒園雙方也可約定幼兒「適應環境期」(試讀期)長短,試讀期間離園,園方應全額退還學雜費及其他各項費用,但可收取合理的行政作業費用。 潘文忠說,每年有幾十萬名孩子就讀幼兒園,家長和幼兒園發生各種紛爭也時有所聞,教育部有必要提供定型化契約範本。他強調,將來定案的範本一定會讓家長和幼兒園都能接受。

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2006年12月05日
公開
38

分享好文章:媽媽不要我了?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第二個孩子出生,往往造成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兒,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關愛的事實,使他產生嫉妒的心理。面對這種狀況,爸爸媽媽應如何做適當的處理?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 面對老大對新生兒出現的「老大情結」,有些爸爸媽媽會選擇置之不理!但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會加重老大的情緒,出現傷害新生兒,或退化的行為(與新生兒同齡的舉止表現),更嚴重的,也可能使他罹患憂鬱症!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有大人的關愛。 大寶貝吃醋為哪樁? 1∼2歲的寶寶,認知發展還在自我的階段,因此,當他看到媽媽在照顧別人時,就覺得媽媽被佔有,就會不照顧我了!他可能會吸吮大拇指,玩弄頭髮到大哭大喊,希望媽媽注意他;在他的小小世界裡甚至連結到絕望的想法:「我要被拋棄,不再被愛了!」,所以爸爸媽媽要不斷地向他保證:「雖然弟弟(妹妹)出生了,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 雖然嫉妒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大人還是要善用方法,將此負面情緒導向正面,否則可能不良的影響會愈來愈深。 嫉妒的4種負面影響: 1.缺乏同理和分享能力,影響人際關係。 2.自尊心和虛榮心日漸高漲。 3.易有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胸,處於競爭與比較的心態學習成長。 4.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周遭事物的關心。 避免寶寶嫉妒 現代的優質教育,並非只講究智能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情緒高EQ的養成,爸爸媽媽注意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做溝通,才能使孩子快樂地成長。 招式1.懷孕時期 運用認知的方式,告訴寶寶:「弟弟(妹妹)要來臨囉!」媽媽可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內容關於一個哥哥或姐姐,如何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是投射性的測試,幫助寶寶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 【你可以怎麼做】 1.媽媽可以問寶寶開放式的問題:「你覺得故事中的哥哥(姐姐),對於弟弟(妹妹)要出生的感覺是什麼呢?」讓寶寶自由地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2.如果寶寶出現負面的情緒:「喔!那這樣哥哥(姐姐)以後會很辛苦,因為媽媽就會變成弟弟(妹妹)的了!」此時可以對寶寶表達同理及了解的感覺,適時地溝通、處理及開導。 招式2.新生兒彌月 很多親朋好友會來探視和祝賀,並且帶一些禮物給媽媽和新生兒,這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也送哥哥(姐姐)一份禮物喔!否則他會感覺到明顯地落差、被忽略,而產生重重的失落感! 招式3.新生兒出生之後 爸爸媽媽忙於照顧新生兒,很容易將哥哥(姐姐)忽略了喔! 【你可以怎麼做】 爸爸媽媽可以請哥哥(姐姐)也來照顧弟弟(妹妹),派給他簡單、可達成的小任務,如:幫忙拿或丟尿片等,讓他也進入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被肯定的小幫手,可緩解他被競爭的感覺。 招式4.撥出特別時光 如果妳發現寶寶的「老大情結」較為嚴重,也許需要特別花時間單獨陪他,因為爸爸媽媽可能將許多時間投注在新生兒的照顧上,較忽略照顧大的,使他感到難過、不被關愛。 【你可以怎麼做】 1.可以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當作是親子間的特別時光,告訴他:「媽媽之前花很多時間照顧弟弟(妹妹),但是這十分鐘是完全屬於你的,你要做什麼事,媽媽都會陪你做。」 2.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妳可以發現,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他會覺得雖然媽媽平時很忙,但自己還是擁有特別的時間,享受爸爸媽媽的愛。 招式5.禁用比較法與責備 「你已經是哥哥(姐姐)了,怎麼還會嫉妒弟弟(妹妹)?你好丟臉喔!」爸爸媽媽對寶寶說出這句話時,表面看來效果不錯,但其實背後的衝擊是很大的,不但會讓寶寶感到難過和反感(因不被人喜歡),嫉妒心依然存在,使他心中不滿、不平的情緒更盛。 【你可以怎麼做】 1.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有嫉妒的情緒時,不要急於責備,應先同理他的感受,安慰他:「我們知道你很難過!」畢竟嫉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再與他一起討論該怎麼去面對和處理。 2.另外,爸爸媽媽平時就要盡量做到公平性,一般大人都會認為哥哥(姐姐)一定要禮讓弟弟(妹妹),這會讓哥哥(姐姐)感到委屈,沒有被同理。爸爸媽媽還是要適時地注意哥哥(姐姐)的感受,多注意他的情緒變化,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和想法,去要求一個小孩。

孩子不愛吃飯~餓一下也好

2006年12月05日
公開
44

(轉貼) 孩子不愛吃飯 餓一下也好 洪仲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齡前孩子的吃飯問題,經常是家長很頭痛的狀況之一。有些孩子吃飯慢吞吞,每餐都超過一個小時;有些挑食的孩子一到學校的午餐時間,更是如臨大敵。筆者長期與家長們討論,有幾點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菜色盡量多樣化。盡量讓菜色有不同的變化,訓練孩子習慣各種不同的菜餚口感、味道,順便教導相關知識。如此既不會讓孩子餓著,又有助於開展食慾。 話說回來,如果不方便準備多樣菜,或孩子連一樣都不吃,那麼可以考慮適度讓孩子挨餓一下。挨餓讓孩子身體不舒服,適時教導孩子不吃東西或挑食的壞處。也可以在孩子吃完飯後量身高、體重,讓孩子產生成就感,進一步享受用餐的快樂。 嚴格控制零食,只吃正餐。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有助於增進食慾。把吃飯當成遊戲,先吃完的孩子可以得到獎品。跟孩子講故事,把每盤菜的故事講得趣味橫生,甚至把肚子擬人化,讓孩子「幫助」肚子吃到食物。 此外,不論孩子這餐吃多吃少,都予以鼓勵,才能讓孩子願意主動用餐,輕鬆的氣氛也能促進消化、吸收。若孩子有足夠的能力,讓他自己決定飯量;有時候讓孩子DIY,吃自己包的飯糰、水餃、三明治,一方面培養孩子自主、自律的精神,二方面可以增加生活樂趣。 其實,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孩子會餓著;很多家長會不自覺地希望孩子吃下超過他所能負荷的飯量,餵食優先選擇高蛋白含量的食物,有助於長肌肉,也可以用適量的綜合維他命,均衡營養。只要讓孩子又吃了雖不飽但不會太快餓的分量,就可以去進行他的學習或遊戲。 畢竟,吃東西維持生命是人的本能,不需學習就可以發展得很好。等孩子長大,通常這個問題就會自然不藥而癒了。

我家也有畢卡索 ─ 談幼童創意與美的培養

2006年10月30日
公開
37

我家也有畢卡索 ─ 談幼童創意與美的培養 想到畫作,就想到〈蒙那麗莎的微笑〉;想到藝術家,就讓人聯想到畢卡索。除了天份與環境,想要培養如畢卡索般的藝術大師,是很困難的,但是父母可以另一種方式,激發、培養寶寶的藝術天份,讓寶寶可以盡情揮灑童年色彩,啟發寶寶的多元智能發展。 畫畫能力發展的規律 畫畫是一種情緒與感覺的表達,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只是不同階段的孩子,就有著不同的表達型態。三歲前的寶寶,畫畫就像是「點」與「線」的塗鴉,但是這時期的繪畫活動,有助於寶寶大肌肉的發展,以及認知能力與創造力的增進,也能滿足寶寶畫畫的樂趣與成就感。 一歲寶寶 ∼ 畫畫是一種玩樂 對一歲的寶寶來說,畫畫就是一種遊戲,也是動動手的一種活動。當寶寶隨手「抓」住畫筆,在紙上、地上留下往返的曲線,寶寶一定會高興地咯咯笑。這時候媽咪不用特意去教寶寶如何畫畫、要畫什麼,只要給寶寶一支粗的彩色筆或硬的蠟筆及一張大的壁報紙,讓寶寶坐在紙上,盡情地揮灑就可以了。 二歲寶寶 ∼ 開始想畫畫了 二歲的寶寶開始對自己的畫,下了解釋,不過每次都不一樣,因為孩子的想像一直在變,例如:寶寶畫出來的圓圈這次可以說是輪子,下次解釋就變成甜甜圈了。想像力越是豐富的孩子,越能給圖像下不同的解釋,這時媽咪只要幫寶寶將解釋記錄在圖上,並寫下日期,就是幫寶寶的繪畫成長做最佳的記錄。 三歲寶寶 ∼ 畫畫是一種表達 三歲的寶寶已經知道自己要畫什麼,例如:一開始要畫太陽公公,就畫出圓圈加上眼睛、嘴巴,畫完後,解釋的意義也不會變。這時的畫是以點、線及擬人化的畫風構成的,有時畫出的東西會缺東缺西、奇形怪狀的,記得不要去批評孩子的畫,以鼓勵的態度並將這時期的畫做好成長記錄,就能更加了解寶寶繪畫的成長過程。 給孩子無限創意的天空 圖片與生活經驗激發創意 生活中的感受和經驗的積累,是孩子表現的泉源。現代的兒童繪本,有著豐富柔和的圖片色彩與精采的故事情節,多看、多聽,可以豐富孩子的情感與激發孩子的想像空間。 大自然給予原始的創作力 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都有著其神秘的力量,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到野外玩,讓寶寶坐在草地上,摸摸草、看看花,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生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與感受能力,這些都能幫助孩子在繪畫上有更多的啟發。 居家佈置 居家環境的佈置會影響寶寶的視覺美觀,整潔、清潔是基本要件,再加上藝術性圖畫或裝飾品等佈置,都能給孩子美的啟發。父母也可在寶寶睡覺的地方,營造柔和的氣氛,或垂掛一些不同形狀的玩具,讓寶寶接觸不同的形狀與顏色,培養孩子對色彩與空間的美學素養。 鼓勵是最佳的態度 喜歡塗鴉是孩子的天性,藉由畫圖來表現自我及展現想像空間,對孩子的創造力幫助很大。父母一句「畫的好棒喔!」就能鼓勵孩子建立繪畫的自信與耐心,還能養成孩子對任何事物有著積極的態度及享受作品完成後的喜悅。 叮嚀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一面,繪畫教導不一定可以讓寶寶成為另一個畢卡索,但是卻能讓寶寶從繪畫中,習得美感與創作的動力,這是傳統教育型態下所無法給予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營造快樂、豐富的童年經驗,讓寶寶由衷地畫出真情實感的畫作,一幅幅呈現出成長的歷程,讓寶寶的童年留下更精采的回憶!

好玩具,陪孩子探索歡樂益智的童年

2006年10月29日
公開
32

好玩具,陪孩子探索歡樂益智的童年 「我家的小寶有一屋子的玩具,但是他玩來玩去還是那幾樣,其他的就束之高閣……」、「我買了許多啟智玩具,寶寶卻不屑一玩……」不知道媽咪、爸比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幫寶寶買了許多的玩具,放在孩子眼前,寶寶卻一點也不想玩,或者玩沒幾下,就把玩具丟在一旁呢? 玩具對孩子的意義 對孩子而言,玩具的意義不在於外在的美麗包裝或是多樣性的功能,而是在於這項玩具是否適合孩子的年紀,以及它是否會引起孩子主動探索、接觸新事物的興趣。 提昇寶寶的注意力 不知道媽咪有沒有注意到寶寶在玩玩具時,會非常專注地摸索(除非旁人打斷他);根據專家的研究,玩玩具可以提昇小孩的專注以及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像看電視,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另外,色彩搭配佳的玩具,也可以培養寶寶的審美能力與想像力。 發展肢體與感官能力 玩玩具,可以幫助寶寶發展感官能力與肢體協調能力等各階段的基本動作。例如:從揀小球的遊戲中,寶寶從用手掌抓,到利用手指頭精巧地拿取,都是一種成長與進步;玩疊積木時,可以學習如何讓積木不會倒下來,進而學習到平衡的能力。 從玩樂中得到滿足與成就 寶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可以從摸索中得到許多的樂趣。例如:玩組合積木、磁鐵積木時,寶寶可以得到組合完成後的滿足,或是讓寶寶在創造過程中更有成就感,而樂此不疲。 成長階段的需求 三歲以前,是孩子變化最快的時期,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刺激,所以每個時期所需要的玩具不盡相同。 零歲至六個月的寶寶 寶寶從軟趴趴的到會翻身,經歷了很長一段的仰臥期,此時,正是訓練寶寶「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的最佳時期。媽咪可以選購色彩和諧、材質柔軟的玩偶,如有造型的布手環或襪子,當寶寶揮動小手或踢小腳時,會發出好玩的聲音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或是選擇音樂柔和,觸摸質感舒適的音樂吊鈴或手搖鈴,吸引寶寶的目光並想去觸摸,達到感官訓練以及活動四肢的效果。 七個月至一歲的寶寶 七、八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學爬了,又處於萌牙生長期,看到東西就想抓起來咬,所以這時應該給寶寶不含毒性的塑膠或橡膠製品的玩具,例如:橡膠玩偶、固齒器等。 一歲至三歲的寶寶 隨著寶貝的成長,遊戲的變化與挑戰也相對提高。一歲至三歲的寶寶,開始真正主動「玩玩具」,所以選擇色彩豐富、耐摔、能夠發聲、發光的玩具,如大型的軟質拼圖、積木或會發聲的動物玩具等,吸引孩子去接觸、探索這類型的創造性玩具。 陪孩子一起玩玩具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的寶寶,玩玩具都是成長的最佳媒介與方式。不過,許多父母以為買了許多玩具之後,就讓寶寶自己玩就好了,其實光靠寶寶「自己玩」,啟蒙的效果有限;如果父母可以參與孩子的遊戲世界,在寶寶玩耍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互動與鼓勵,對寶寶的發展與啟迪更有加分的效果,還能建立互動良好的親子關係,使情感的距離更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