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打肺炎疫苗

2006年08月05日
公開
32

決定去台北市打預防針 因為打電話問過比北縣診所便宜 要去和平打 巳預約20號 醫院9點開始門診 我想9點45再出門就行了~ 2歲只需打一劑, 等到小學五六視需要可再打 台北市補助250元, 所以扣完要繳2835元/針 診所要3500元/針 有先知會丸仔要打預防針 也告訴他打預防針要把壞細菌殺光光 才有抵抗力保護自己哦.. 他也說"不要~""不要打針~" 到醫院還拉著我不然就是小阿姨說要"出去~""回家~" 才上2樓報到丸仔就在唉唉叫 連平常喜歡量幾斤的都不要 連哄帶騙的才勉強上去磅秤上-->15.5kg 謢士拿著一隻尺要幫忙量身高 他看到就哭了,,不要站在牆壁量~ 真傷腦筋,這項怎麼拐就是不屈服 勉強趁他在哭約略抓出扣鞋應有87~88cm 給醫生看也就先哭起來 連我想問醫生的事都要講好大聲 問醫生這樣年紀的體重及身高會不會不標準 醫生說不會啊~身高算前半段的啊~ 記得之前在診所回答是偏不標準 所以我故意再問醫生的~ 又問說丸仔不論有無包尿布 小腿始絡無法靠攏是否有問題? 醫生要我把丸仔放下來 順便脫褲子看睪丸,GG 也說腿OK啦~ 先去樓下批價領藥才又上來打針 護士交代此劑發生發燒或局部紅腫硬塊比例相當高 不可揉,可正常洗澡,紅腫會痛時可以冷敷 且一但有發燒(肛溫/耳溫)到38.5度一定得吃退燒藥 跟她要了退燒藥,是普拿疼~ 說滿2歲要吃1.5顆才行 丸仔一直說痛...而且哭很久 到最後去牽車還邊走邊假哭的唉個幾聲 不過我想打在大腿的肌肉注射一定粉痛的.. 只要碰到他打針的地方 他都說痛.. 而且不讓人家去碰 連要蹲下來嗯嗯都會痛 盡可憐ㄋㄟ 跟他說冷敷會比較不痛 他就是不要,而且開始哭說"不要~" 可能他以為會痛吧~ 哄他睡後 當然是趁著他睡著後用冰塊加塑袋用小毛巾毛起來 放在他大腿處約10分鐘休息30分再放一次 晚上他就比較不會喊痛了 我想晚上睡覺要注意發燒 雖然上次打五合一沒事 但這次也要小心才行.. 不過~後來想起忘了問醫生, 丸仔右耳後面有一小顆像豆豆的不知是什麼 我不敢去擠,保姆也不太敢 我想有機會再問吧~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2006年08月01日
公開
3

轉載~(取自babyhome) 凡事都想自己做,什麼都說不喜歡兩歲幼兒如何教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成媽咪每日與Baby懷抱互動不到1小時

2006年07月31日
公開
16

轉載~ 調查發現:3成媽咪每日與Baby懷抱互動不到1小時-中華醫藥網950722 《2006/07/21 19:22》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根據一項「現代媽咪和 Baby互動知多少」調查發現, 9成的媽咪覺得懷抱 Baby具有相當的好處,但有超過 5成的媽咪卻因此覺得疲累,且有 3成媽咪每天與 Baby互動不到 1小時,職業婦女情況更嚴重,呈現出媽咪和 Baby微妙的矛盾情結!  該項調查是針對國內有 0-3歲 baby且參加過媽媽教室的女性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 804份;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家管媽咪則是近 6成在一天裡能花 3小時以上懷抱寶寶,而職業媽咪卻只有 3成左右。  此外,根據調查顯示,有 9成媽咪認同懷抱 Baby的好處,但是卻有 5成媽咪卻認為疲憊且沒有自我時間而減少懷抱 Baby的時間,甚至有 3成媽咪每天與 Baby懷抱互動則不到 1小時,職業婦女情況更為嚴重,只有在餵奶或哺乳,或者因為 Baby哭鬧時,才會懷抱 baby。  在懷抱寶寶的次數和時間上,有高達 9成的家管媽咪覺得滿意, 3成職業媽咪則不滿意,且有多達 4成的職業媽咪覺得每天和寶寶相處的時間是不夠的;相較於家管媽咪,職業媽咪跟 Baby的互動顯然比較不足。  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提醒,媽咪的懷抱會影響 Baby的身心發展;在門診中即發現,嬰幼兒厭奶、體重偏差、生長不良等餵食與生長問題,或是抗拒母親、莫名哭鬧、沉默封閉等情緒與行為問題,很多都是起因於親子互動不佳。  周怡宏醫師指出,門診中就出現過 2歲大的強強,不肯面對醫師檢查,只是不停的用雙手雙腳牢牢黏抱住媽媽,就像是一隻黏在媽咪身上的無尾熊,後來才發現強強因為長期由保母照護,產生與母親的分離焦慮;另外, 5個月大的香香有嚴重的厭奶、躁動、愛哭鬧等問題,原來是因為媽媽強迫餵食導致的親子互動不佳所引起的。

袋鼠式懷抱可促進Baby身心發展

2006年07月31日
公開
46

轉載~ 專家建議:袋鼠式懷抱可促進Baby身心發展-中華醫藥網950722 《2006/07/21 19:23》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媽咪們注意了!妳平常是怎麼懷抱小 Baby,專家們建議,最好是以袋鼠式懷抱法,不但具有 6大心理效應,還有 4大生理益處,可以促進 Baby的身心發展。  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指出,懷抱會促進 Baby的消化系統及循環系統,也會影響嬰幼兒人格發展的健全,攸關 Baby身心發展甚鉅,所以,懷抱 Baby堪稱為是心理、情緒與人格發展的關鍵。  周怡宏進一步指出,懷抱 Baby具有 6大心理效能與 4大生理益處;所謂 6大心理效能即是情緒較為穩定、較容易建立安全感與信賴感、較容易睡眠安穩、較容易建立寶寶的自我效能、增加父母與寶寶的親密度、較容易體驗母親所接觸的外界,而 4大生理益處分別是促進腸胃功能、循環功能、免疫功能、呼吸功能等。  懷抱 Baby不只要重量,更要重質;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卓妙如即建議,目前被廣泛應用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袋鼠式懷抱」,不僅可穩定 Baby生理發展,更可有效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非常適合推廣到一般母嬰關係。  卓妙如指出,袋鼠式懷抱法即是在懷抱 Baby時要採「手環手、臉對臉、心連心」的懷抱方式;首先為手環手,伸出雙手緊緊的懷抱 Baby,讓 Baby感受到被保護的感覺,接著是臉對臉,透過眼神的接觸與交流,傳達媽咪的愛意,感受 Baby的回應,心連心則是藉由身體的貼近感受彼此心跳,傳遞體溫的溫暖,同時,也象徵媽咪敞開心胸完全地接納 Baby的到來。

孩子出現口吃 有跡可尋

2006年07月31日
公開
47

轉載~ 孩子出現口吃 有跡可尋 孩子出現口吃 有跡可尋-中華醫藥網950715 《2006/07/14 18:23》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會出現口吃的孩子是有跡可尋的!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張綺芬指出,會有口吃的孩子通常會在說不出話來時有手部與臉部的不適現象呈現,例如手會扭在一起,臉部也會有扭曲的現象,甚至還會有呼吸不順暢的情形,往往在說話時會有倒吸氣的狀況發生。  張綺芬表示,若是孩子從小就有說話結巴,且持續到 5歲時,家長即可先行評估孩子會有幾成的說話不流暢,若是孩子在行為上也會有所異狀,例如說話時會有扭手與臉部扭曲,甚至在開始說話前會先倒吸一口氣才開始說話,就要特別注意。  還有些孩子出現口吃是會因人而異,時好時壞,張綺芬說,當孩子會在碰到某人而發生口吃現象,多是因為心理因素,有可能是因孩子對說話對象產生畏懼,以致於出現無法將話好好說完;在臨床上,就曾經發生有人一碰到老師就會口吃,一直無法移除心理上的障礙,這時就要了解孩子是否是此因素所造成,而必須要進行心理治療。  張綺芬指出,家長與師長在面對有孩子出現說話結巴現象時必須要有一致的態度來對待,不要讓孩子在眾多人面前糾正他們,且當發現孩子持續有說話不順暢,到了口吃的階段時,應該及早帶孩子接受治療,不只是到復健部接受語言評估與治療外,若是有心理因素的影響可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另外在耳鼻喉等構造上若有異常可至耳鼻喉科醫師處接受進一步診治才能改善。  張綺芬說,有的人口吃是因為生理上聲帶與所有聲音路過的路徑上的神經肌肉在說話時異常所致,有可能會因為神經肌肉緊張度過大或是腦傷後造成神經肌肉控制不協調,而使得構音器官出現問題,這時得要透過肌肉協調訓練來改善,在學會如何放鬆下,而讓語言說得流暢。  口吃越早治療越好,通常小學時即應接受治療,不要等到青春期,因為到了青春期容易有判逆性出現,除了會受到同儕譏笑排擠外,年紀大了,語言在經過一、二十年後會有習慣性,要改善也很不容易學習改善,且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糾正。 --------------------------下一則--------------------------  語言治療 透過遊戲學習-中華醫藥網950715 《2006/07/14 18:23》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你有口吃的困擾嗎?在語言治療門診中,除了小朋友之外,還有很多成年人,在臨床上,就曾經有一名證券分析師,為了更流利的為別人解盤,就找上了語言治療師。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溝通方式,面對職場上的競爭,若是因為有口吃的問題,說話結巴,很可能就此失去這份工作,因此,在語言治療門診中,有很多人是上了大學後,因為上台說報告的機會增加,才來治療,也有的人是出了社會之後,才趕緊來治療,其中就不乏有證券分析師。  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張綺芬表示,說話是一種習慣,好習慣應該要從小就養成,語言治療是透過遊戲中學習,一週一次,大約一個月內,就可有某種程度的改善,此外,要讓孩子改善口吃,除了個人的訓練外,還得要有環境外在因素的排除,所以,家長、師長與同儕的協助也很重要。  張綺芬表示,一般人會在 2歲時即可開始說話,且在 3歲時可說完整的話,由於還太年幼,所學習的語詞並不多,所以在語言發展上會有結巴現象,例如會想說一件事,而有「那個──那個──」說不清楚的現象,等到年紀漸長,學到更多的語彙,思想多了,就會知道如何將話說得很好。  不過,當孩子正在學習階段,家長不可太心急,張綺芬即指出,例如孩子好半天說不完整一句話,家長不要急著幫他們說,要等他們慢慢把想說的話說完,如果大人急迫的要他們說,孩子也會感受到大人的急迫性,反而會因為心急而說不好話。  張綺芬表示,隨著年齡漸長,孩子們說話的語詞逐漸增多,就不會說話不流暢,但是,如果孩子逐漸成長後,仍然有說話結巴的現象,即應尋找語言治療師來協助。

夏日喝鮮奶 保健又抗菌

2006年07月30日
公開
34

轉載~ 夏日喝鮮奶 保健又抗菌【記者楊清雄�報導】  夏日酷暑,是各種病菌滋生、肆虐的季節,怎樣才能保護自己、對抗病菌?營養師表示,喝鮮奶可以補充IgG免疫球蛋白,以及乳鐵蛋白,可以增強抵抗力,建議老人、小孩每日一杯,保健又抗菌。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IgG免疫球蛋白就是俗稱的抗體,研究證實,它具有調節人體免疫、抑制病原菌及破壞輪狀病毒,甚至協助人體抵抗腸病毒、大腸桿菌的功效。  至於乳鐵蛋白,則可抑制微生物生長,達到抑菌、調節免疫等效果,趙強說,不少實驗也發現,生乳中的乳鐵蛋白,可抑制71型腸病毒,對於沙門氏菌、金黃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生長也有抑制效果。  趙強表示,每天喝一到兩杯鮮奶,是補充人體營養的很好選擇;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特別是老人家,不喜歡喝冰冷的鮮奶,建議可以把鮮奶加熱後再喝。  不過,他強調,鮮奶加熱後雖然比較好入口,卻也會破壞其中的營養素,因此,建議加熱最好不要超過60℃,切忌加熱至沸騰,因為那更是沒有必要。  另一方面,儘管喝鮮奶好處多多,但趙強也提醒,對牛奶過敏或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還是不能夠碰鮮奶;至於本身已經有腸胃道發炎、腹瀉問題的人,在復原之前,最好別喝鮮奶,以免讓病情雪上加霜。  據了解,坊間多數的鮮奶製品,幾乎都是130℃高溫滅菌,然而,拜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一項新的技術研發成功,國內也能生產72℃低溫殺菌鮮奶。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主任朱中亮指出,在72℃的低溫下,將生奶殺菌、過濾,不僅所需時間只要15秒,減少傳統高溫殺菌造成鮮奶中蛋白變性、流失的問題,還能完整保留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等營養成分,但乳香味則比不上高溫殺菌鮮奶。 【2006/07/21 民生報】 @ http://udn.com ******************************************************************** 【記者楊清雄�報導】  夏日酷暑,是各種病菌滋生、肆虐的季節,怎樣才能保護自己、對抗病菌?營養師表示,喝鮮奶可以補充IgG免疫球蛋白,以及乳鐵蛋白,可以增強抵抗力,建議老人、小孩每日一杯,保健又抗菌。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IgG免疫球蛋白就是俗稱的抗體,研究證實,它具有調節人體免疫、抑制病原菌及破壞輪狀病毒,甚至協助人體抵抗腸病毒、大腸桿菌的功效。  至於乳鐵蛋白,則可抑制微生物生長,達到抑菌、調節免疫等效果,趙強說,不少實驗也發現,生乳中的乳鐵蛋白,可抑制71型腸病毒,對於沙門氏菌、金黃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生長也有抑制效果。  趙強表示,每天喝一到兩杯鮮奶,是補充人體營養的很好選擇;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特別是老人家,不喜歡喝冰冷的鮮奶,建議可以把鮮奶加熱後再喝。  不過,他強調,鮮奶加熱後雖然比較好入口,卻也會破壞其中的營養素,因此,建議加熱最好不要超過60℃,切忌加熱至沸騰,因為那更是沒有必要。  另一方面,儘管喝鮮奶好處多多,但趙強也提醒,對牛奶過敏或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還是不能夠碰鮮奶;至於本身已經有腸胃道發炎、腹瀉問題的人,在復原之前,最好別喝鮮奶,以免讓病情雪上加霜。  據了解,坊間多數的鮮奶製品,幾乎都是130℃高溫滅菌,然而,拜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一項新的技術研發成功,國內也能生產72℃低溫殺菌鮮奶。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主任朱中亮指出,在72℃的低溫下,將生奶殺菌、過濾,不僅所需時間只要15秒,減少傳統高溫殺菌造成鮮奶中蛋白變性、流失的問題,還能完整保留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等營養成分,但乳香味則比不上高溫殺菌鮮奶。 【2006/07/21 民生報】 @ http://udn.com

老外育兒經 別一哭就餵奶

2006年07月30日
公開
47

轉載~ 老外育兒經 別一哭就餵奶【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一樣養小孩,台灣和美國真的很不一樣。」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的女兒林奐均,最近出了一本育兒書,她說,台灣父母可能聽到嬰兒哭就餵奶,三名女兒喝奶卻是「按表操課」。  民國六十九年二月廿八日,八歲林奐均經歷「林宅血案」受傷獲救,但她雙胞胎妹妹和祖母喪生,血案發生後,她被母親方素敏帶往美國;如今卅五歲的林奐均,是三名女兒的媽媽,最近她寫下「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談媽媽經。  林奐均三年前返台,夫婿在台北傳教,林奐均當全職媽媽,夫婿的姑姑生十一個小孩,林返台後懷老三,夫婿的親戚都覺得,家裡小孩多很幸福,但台灣朋友看她懷老三,會疑惑地問:「妳不累嗎?」  林奐均昨天和美籍夫婿印主烈、三名身穿粉紅洋裝的女兒一起亮相,林奐均甜蜜地說:「孩子是上天給的祝福。」有老公幫忙帶小孩,她不排斥再生老四。  她三個女兒老大Faith六歲,老二Charis四歲,老三Ashlyn兩歲,林奐均說,女兒漂亮的衣服,都是婆婆買的,打扮出門,常有人說女兒,「看起來好像小天使。」  她書中提到的百歲醫師,是夫婿姑姑小孩的主治醫師丹瑪,她教林奐均帶小孩的「撇步」,譬如,建議她不要孩子一哭就餵奶,她也照固定作息表餵奶,女兒都很好帶;媽媽方素敏有沒有傳授方法?林奐均說:「媽媽說她都忘了。」  林奐均三個女兒出生後,就睡另一個房間的嬰兒床,嬰兒期都晚上六點半就睡覺,房間也不開夜燈。  她說,有的台灣小孩和父母一起睡,容易讓父母彷彿永遠待命,筋疲力盡,但她女兒從小很好睡,「她們睡著了,剩下時間都是我的」,她就寫書、和先生聊天,不會因小孩而使生活品質變差。  身處台灣,林奐均說她對現今政治「完全不懂」,她不好意思地說,因為家裡沒有電視,所以她不知道台灣政界發生什麼事。  由於夫婿姑姑小孩都是在家自學,林奐均也從美國帶回來不少在家自學教材,她說,女兒在家都是看這些教學錄影帶,將來她也可能讓女兒在家自學。 【2006/07/14 聯合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