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哪些樂器適合學齡前孩子玩?

2006年04月18日
公開
33

  Smart Baby 啟蒙教室   哪些樂器適合學齡前孩子玩? 文/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樂器對寶寶而言不僅是個玩具,還提供了聽覺和韻律的刺激,同時更進一步激發出孩子主動操作的學習欲望,進而增強小手控制的能力。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提供適合的樂器,如沙鈴、圓鼓、鈴鼓響板等,豐富孩子的音感能力。 如果將常見的響板小樂器,放在約八、九個月大的嬰兒面前,小寶貝會先好奇的認真觀察,再試著伸出雙手抓取,接著便以非常專注的眼神凝視著手中的物品。 此時大人若是能協助寶寶以單手拿著響板,然後握著小人兒的另一隻手嘗試拍擊,寶貝便立刻被樂器所發出的叩叩聲所吸引,並迫不及待的一拍再拍,身體還會隨著聲音節奏自由擺動。 安全性及發展性是選擇重點 由此可知,樂器對小寶寶而言不僅提供了聽覺和韻律的刺激,同時更進一步的激發出孩子主動操作的欲望,進而增強小手控制的能力。 然而,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樂器呢?這就必須從「發展」與「安全」兩方面談起。 *發展部分 0∼6個月:由於新生兒容易受到驚嚇,因此聲音輕柔的沙鈴較為適合。 7∼12個月:寶寶會用手拍了,也能抓物搖晃,可以嘗試響板、手搖鈴等。 1∼2歲:小人兒愛用單指,也喜歡操作簡單的工具,玩具鋼琴和圓鼓是不錯的選擇。 2∼3歲:漸漸能配合固定節拍敲擊,不妨體驗木魚、鈴鼓的趣味。 3∼4歲:手部操控技巧及協調性與日俱增,木琴、大鼓、三角鐵和其他打擊類的樂器,均頗受小朋友歡迎。 *安全部分 1.一體成型,不要有過多的小零件,否則一旦鬆脫,很容易發生意外。 2.邊緣的觸感圓滑平順,沒有銳角、尖刺,或是任何細微的破損。 3.盡量挑選自然的質材,例如:木製、皮製;顏色也以原色為主,以免褪色。 4.重量最好輕一些,若是不小心掉落,不致受到傷害。 5.若附有棒、槌等配件,使用時千萬留意,務必以定點(如:坐、站)的方式操作,不可走跑或跳動。 不同年齡幼兒的適合樂器 準備好樂器,大人心中可能又有了新的疑問:「該怎麼玩呢?難道就一直拍來拍去、敲敲打打嗎?」果真如此想的話,那可就小看了樂器的妙用囉以下介紹一些不同年齡寶寶適合玩的樂器,提供父母參考: (一)沙鈴 年齡 0∼6個月 時間:1至3分鐘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上或床上 步驟:1.先讓寶寶平躺,大人面對小人兒坐好。    2.先由大人拿著沙鈴在寶貝的眼前搖晃,發出沙沙的聲音。接下來一邊搖動沙鈴,一邊移向寶     寶的左耳邊。    3.當小人兒循聲轉頭時,大人再一邊輕搖沙鈴,一邊將沙鈴慢慢移向寶寶的右耳邊。    4.大人移動沙鈴的速度不要太快,必須配合孩子雙眼跟隨的速度。    5.以上步驟可反覆數次。 好處:視覺追蹤、聲音方向。 (二)響板 年齡:7∼12個月 時間:3至5分鐘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毛巾 步驟:1.寶貝靠坐在大人身上;或小人兒自己坐好,親子面對面。    2.大人先拿出一個響板,放在手掌上,再用另一隻手輕拍。然後握著小寶貝的手,嘗試輕拍響    板,再讓小人兒自己試著拍。    3.大人接著將響板放在寶貝面前的地板上,用毛巾蓋住,再握著小寶寶的手,輕拍毛巾下的響    板,之後把毛巾拿開,鼓勵小孩直接拍響板。    4.此步驟可重複數次,並把響板分別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小人兒主動尋找。    5.當寶貝熟悉後,不妨多放幾個響板,以增加遊戲的趣味。    6.也可以由大人抱著寶寶,鼓勵小寶貝以雙腳踩踏毛巾下的響板。 好處:恆存概念、拍打練習。 (三)鈴鼓 年齡:2∼3歲 時間:5至10分鐘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輕快的音樂 步驟:1.播放音樂。親子隨著旋律自由拍鈴鼓。    2.當音樂停止時,親子一同討論除了用手拍以外,還可以用什麼方式讓鈴鼓發出聲音,如:用    手指刮、用指節敲、搖動鈴片等。    3.親子討論時,大人應鼓勵小人兒多想,千萬不要變成大人一直說、小孩照樣做的情況,如此    反而失去了討論的意義。     4.每當討論出新的玩法,就可以播放音樂,實際操作一番。    5.當寶貝熟悉後,也可以混合多種拍法,增加變化,讓遊戲變得更好玩。 好處:腦力激盪、操作技巧。

幼兒誤食異物 梗住怎麼辦?(轉載)

2006年04月07日
公開
40

幼兒誤食異物 梗住怎麼辦? 幼童誤吞異物若已喪失意識,應立即施以平躺式哈姆立克法急救。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張雅雯�報導】 一名本來進食正常的兩歲女童,日前突然一吃固體食物就吐,只能喝牛奶,診所醫師認為是感冒引起腸胃不適,不過開藥之後沒有改善,反而漸漸連喝奶量也減少,有時喝急一點,馬上吐光,再度就醫才發現,食道竟卡了一枚硬幣,增生的肉芽組織把硬幣包住,使得食道變窄,經過雷射手術切除肉芽,女童進食才恢復正常。 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郭雲鼎表示,食道卡了異物的案例,以1到3歲的幼童居多,最常誤食的物品包括魚骨頭、硬幣、迴紋針、BB彈等,多半在當下就會感到惡心、狂咳,不過有時這些異物卡住的位置,不偏不倚在食道中間,幼童可能很難指明吞入異物,表現出來的症狀則是經常吐不停,甚至愈吃愈少。 異物進入食道,最佳狀況就是通過會厭進入腸胃,之後與排泄物一起排出,如滯留在肚內一周以上,會造成腸胃不適,就必須利用胃鏡把它夾出來;但是,如果異物卡在食道中,劃破黏膜產生傷口,人體發炎反應機制運作,肉芽組織會將傷口包覆,由於肉芽會增生變大,食道的縫隙就會愈來愈窄,影響進食。 如果幼童不慎吞入異物,郭雲鼎表示立即吐出是最好的急救方法,先讓幼童以趴姿將頭部朝下,家長一手托住他的下巴、一手從背部往上拍打;有些家長會心急用手挖或是以牛奶催吐,郭雲鼎表示應該避免,因為嘔吐容易嗆到氣管,萬一造成吸入性肺炎,反而是二度傷害。 此外,如果兒童是吞入異物的「慣犯」,可能是有「異食癖」。郭雲鼎表示曾經遇過一名七歲男童,三番兩次因為吞食不同異物而就醫,透過與家長溝通,發現男童合併有情緒障礙,因此有此怪癖,除了以手術取出,必須再透過精神科治療來矯正。 【2005/09/08 民生報】 http://udn.com/NEWS/LIFE/X3/28864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