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親職教育】弄髒衣服,盡情玩吧!

2011年11月17日
公開
44

【親職教育】弄髒衣服,盡情玩吧!                    作者/洪蘭 朋友的公司要在宜蘭不老部落舉辦自強活動,他知道我喜歡吃那裡的煙燻苦花魚,便邀我一起去。 那天細雨濛濛,雨中的青山分外美麗。我愉快的欣賞一路的美景,但到達寒溪派出所的接駁站時(山路太陡,一般車開不上去,須接駁),我就知道不妙了。因為一對盛裝的夫婦及兩個穿蓬紗裙、白褲襪的女孩從同行的賓士車下來,這身打扮去赴喜宴很恰當,但在荒郊野外就顯得突兀。果然,一路上母親不停的斥責孩子「不要踩水」、「不要弄髒衣服」、「不要摸、不要碰」,不但孩子苦著一張臉,連大人也變得很緊張,不自覺的檢討自己有無「犯規」。 反觀另一家庭,孩子都穿著短褲、球鞋,戴棒球帽(這樣就不必打傘),在山裡竄來竄去,玩得不亦樂乎。那兩個女孩羨慕的看著他們在泥中打滾。我想起電影《真善美》中,家庭老師瑪莉亞用窗簾布替男爵的小孩縫製了遊戲衣,帶他們到處去玩。遊戲時,若要擔心衣服會弄髒,就玩不盡興了。 一般來說,中國人不講究場合和打扮,常有人穿著睡衣就上街買油條,也有人大白天穿著綴滿亮片的衣服來上班。打扮也是禮貌的一種。很多人不管什麼場合都穿金戴銀、珠寶滿身,父母很可以藉機教育孩子:有內涵、有自信的人不需刻意裝飾外表;只有本身缺乏價值的人,才要靠珠寶來為自己添值。 孩子在出生時,他一生所需要的神經細胞都有了;出生後主要在發展神經的連接,綿密的連接就像一個知識網,可幫助孩子快速吸取新的訊息。研究已發現,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是經驗,孩子需要各式各樣的經驗去幫助他分辨和歸類外面世界的刺激。遊戲正是孩子學習最快的一種方法,因為大人想都想不到的新奇玩法,會刺激他的大腦神經做出前所未有的連接;且在遊戲時,大腦會分泌一種稱為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神經營養素,可以幫助神經生長,使神經分叉更多。 幾乎全世界的小孩都喜歡雨天,他們都喜歡雨水打在身上的冰涼感覺,也喜歡踩水時水花濺起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學習。全世界的孩子也都喜歡在床上跳,因為這個彈性是他以前所不曾有過的經驗,像這種好奇心是父母禁止不了的。我的美國鄰居就說:「與其每天盯著孩子不准跳,不如買一個彈跳圈,架在後院,讓他們跳個夠。」 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和學習的原動力,父母不要剝奪他體驗大自然的機會。若你覺得玩水會弄髒衣服或彈跳會跳壞沙發,請替孩子換件好洗的普通衣服,或像我鄰居一樣,替孩子找個可以安心、開心的去體驗各種新經驗的環境。 遊戲是成長過程重要的一部分,天下沒有什麼比童年更珍貴了,請不要為了一件衣服剝奪他做小孩的樂趣。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第26期<養出健康好小孩>)

讓寶貝看電視 不如多陪他玩

2011年11月09日
公開
27

讓寶貝看電視 不如多陪他玩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快點學會說話或認字,很早就讓小寶貝接觸媒體教學,雖然立意良善,但恐怕是弊多於利,與其依賴DVD,不如多陪孩子玩還比較實在。 專家指出,電視播放的影片雖活潑有趣,但聲光影像的變化太複雜與快速,幼童若頻繁觀賞會造成腦力過度負擔,且在大腦的預期作用下,導致對真實世界興趣缺缺,做事變得容易分心,往後在學校的課業表現會更差。 另外,兩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兒科與青少年醫學檔案」的論文警告,孩子越年幼開始看電視及看越久的電視,其懂得的生字、說的話或發音的量會越少,就算有開口,講出來的語句普遍很短或架構鬆散。而臨床上也發現,常看電視的孩子易仿效影片中誇張的對話方式或腔調,反而不利社交發展。 文獻確認,溝通互動是激發大腦語言學習的關鍵,特別是嬰幼兒正值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更需從和大人的對話中,透過模仿習得言語的表達與應用。 只要增加親子互動機會,多給予小傢伙們愛撫、擁抱與陪伴遊戲,常說故事、唱歌給他們聽,在刺激足夠的環境下,相信其認知、語言的發展應都能頂呱呱。 幫助不同年齡孩子增進語文能力 0至2歲: 1.為他做任何事時,不厭其煩地和其講話,說明正進行的活動與接觸的事物為何。 2.儘量以短句或簡單語彙敘述,並帶入引導、示範的手勢、動作。 3.告知目標物或當下動作的名稱時,速度宜放慢,並故意重複與加重語氣。 4.模仿孩子的表情以及聲音,給予主動的表現正向回饋。 5.選擇有鮮豔圖片,甚至能發出聲音或味道的童書,介紹裡頭的內容給孩子,鼓勵孩子在裡頭找出特定物品。 2至4歲: 1.在會話中,逐漸擴充孩子的語彙量、句子長度與複雜度。例如:「那是一棟房子,那是一棟有煙囪的房子。」「這是我的鼻子,鼻子可以聞花香味。」 2.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明白背後的感受與肇因。例如:「弟弟在哭哭喔!是不是不能出去玩很難過?」 3.給予簡易指令,並帶領去完成。例如:「拿杯子給媽媽」、「把門關上」。 4.對孩子的發問或分享積極回應,儘量維持其有興趣的主題,延長彼此對話。 5.教導唱兒歌或背誦有意思的童詩,從中練習各種不同句型。 4到6歲: 1.共同從事活動,如購物、打掃時,多詢問其意見或感受,適時灌輸空間、算數、對比、分類等概念,應用在表達的語句中。 2.透過提醒、暗示,協助孩子能掌握對話時等待、輪替、持續、中斷等原則。 3.玩猜謎遊戲。提供功能、屬性等線索,請孩子說出事物名稱,並嘗試描述。 4.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假裝是特定人物或動物,討論可能的想法或作為。 5.多念繪本給孩子聽,每到一段落,鼓勵猜測接下來的情節,結束時詢問其看法,例如主角為何如此做,並試著看圖重述故事。 文章轉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1793&f_ART_ID=267936

【親職教育】好動還是過動

2011年11月07日
公開
49

【親職教育】好動還是過動 作者 亞東醫院復健科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許多帶孩子來評估的家長,都會反應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擔心是否有過動的情況。這些孩子的年齡從8個月-18歲都有。嬰兒期孩子靜不下來,爬來爬去的,父母親都抓不住,就擔心未來會不會是過動兒,幼稚園階段,字不會寫或寫的亂七八糟的,也會覺得是注意力不夠,不夠專心,開始擔心上小學怎麼辦?中小學階段,成績考的不理想或是上課不專心,也會懷疑是不是注意力不佳所造成的。做父母親的似乎總有擔心不完的事情。 對於真正的過動兒(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資訊,家長們可以從書籍、網路或是醫療院所得到了解及幫助。不過有更多的孩子,都還不到被診斷為過動兒的程度,但是,孩子的行為的確讓家長或是老師們傷腦筋。或是每個專業人員對於孩子的行為解釋說法都不同時,更會讓父母親們不知所措。搞不清楚孩子到底是好動還是過動呢? 對於讓父母親傷腦筋的過動行為,建議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分析︰環境、活動要求以及孩子本身。 針對於孩子的環境部份,孩子有過動、不專心的行為,是不是環境的刺激或干擾因素太多了?常見的情況是,家長們都說孩子在寫功課時,很不專心,要寫很久,邊寫邊玩…等。再仔細的了解後,才發現當孩子在家寫功課時,旁邊的大人正在看電視或是有其他小朋友在玩。或是,孩子在寫功課的桌面,有太多會分心的東西或玩具。而有些孩子只有在家比較好動,在外面或學校則表現的比較乖或比較穩定,這或許就是家長的管教方式或是孩子壓力的問題。另外,嬰兒如果玩具一次給太多,也會讓嬰兒玩玩具的專注力不足。有一些則是被貼上過動的標籤,如果父母親常常在孩子面前說他是過動的話,孩子就容易表現出過動的舉動或是會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於自己是過動所造成。因此,試著減少環境的刺激物,也許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再來,是要檢視活動的要求,也就是孩子在從事什麼事情時,會特別的不專心?如果要寫的作業比較難,而孩子又不會請求協助時,就容易會不專心。或是,要學習的事務較無趣時,也會比較不專心。因此,家長必須要適時的提供協助或選擇適當的活動。 最後,是孩子本身的特質,有些孩子的氣質就是比較活潑,他們做事情是有目的、有順序,會用大腦去思考的。而真正過動的孩子則是,常常不經過思考就先做再說、很衝動、常常搞砸事情。另外,學習能力較不足或是智商較高的孩子,也常常被認為注意力不足,學習能力較不足的孩子,常常聽不懂老師所教的東西,自然的上課就容易分心;相反的,智商較高的孩子,常常覺得老師教的東西都會了,無法滿足他,也會表現出比較不專心的樣子。另外,孩子的年齡也是要考慮的,三歲以下的孩子,發展尚未成熟,因此,要他們像學生一樣,乖乖坐著學習是比較不可能的。這階段的孩子,就是要去探索環境,會表現出比較好動的樣子,這也是父母親要了解的。 並非每一個讓父母親很頭痛的孩子就都是過動兒,有些則是其他問題所延伸出來的過動或不專心表現。也許是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對或環境需要做調整改變的。這些是需要父母親仔細的去分析觀察的,千萬不要輕易讓孩子貼上過動的標籤。 文章發表於媽咪寶貝雜誌專欄中

【親職教育】從握筆到寫字step by step

2011年11月05日
公開
42

【親職教育】從握筆到寫字step by step 有別於過去父母總是儘早讓孩子提筆寫字,現在爸媽教養知識豐沛,反而擔心寶貝太早握筆,而傷害了還沒成熟的小肌肉。其實只要不限制寶貝字體大小或者握筆的正確度,讓寶貝像畫畫一樣快樂地寫字,也是OK的。 從塗鴉到握筆 寶寶1歲以後隨著小肌肉的發展,開始有握東西的能力,他們喜歡學爸媽拿著筆寫字,但通常只能像拿湯匙一樣,用整個掌心握住筆,並沒有很多力道。 慢慢地,他們開始能在紙上畫出線條,甚至是一個又一個螺旋構成的圓,約2歲半到3歲之間,寶貝的塗鴉開始出現形狀,甚至畫出只有頭和四肢的蝌蚪人。 5歲左右,寶貝的觀察能力更細緻,小肌肉的力道和靈活度大幅增加,有些孩子仿照大人主動嘗試使用3指握筆法,雖然姿勢不一定標準,但如果爸媽要求寶貝模仿寫幾個簡單的字,已經難不倒他們了。 生活自理,為寫字做準備 太早讓寶貝寫字,的確會因為虎口肌力和穩定度不夠,而造成寶貝的手部負擔;寶貝可能不自主地連無名指、小指甚至手腕都一併用上,卻寫得又慢、手又容易累,不小心還把紙寫破了。一般建議4∼6歲學習寫字比較恰當。 不過小肌肉的靈活度和肌力,與平日的練習息息相關;不是每個孩子到了3歲就一定適合提筆,同樣地也不能限制3歲以前的孩子絕對不能握筆塗鴉。 要怎樣才能讓寶貝的手部肌肉為寫字做好準備呢?其實生活中處處隱含修練秘笈,只要日常起居能讓寶貝多動手生活自理,自然能為寫字做好充分的準備。 譬如吃麵包的時候,讓寶貝自己捏成小塊,吃飯的時候自己餵,並學習使用筷子夾菜;吃飽飯請寶貝幫忙收拾,並使用牙線和小牙刷刷牙;洗澡完後自行穿上衣服褲子,打開、擠出並蓋上乳液……等,都能默默培育寶貝的書寫能力。就算寶貝動作慢、做得不盡理想,也應該鼓勵他自己來,因為練習得愈多,動作自然快,肌肉也愈強健靈活,還能同時增強視動協調能力呢! 6個tips 從握筆到寫字真easy 法寶1:塗鴉好開心,紙筆準備好 3歲左右,寶貝開始模仿爸媽用手指握筆。趁著這股熱忱,好好地跟寶貝一起塗鴉畫畫。給一張大大的紙,或者一本他專屬的畫冊和無毒的粗色筆或蠟筆,供他盡情揮毫,使寶貝日漸對紙筆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情感,日後學寫字也能當作畫圖般地開心。 法寶2:欣賞寶貝作品,看到趣味 即使爸媽完全看得霧灑灑,但只要問:「你在畫什麼呀?」寶貝就會開心地將他的得意之作介紹一番。儘管寶貝畫的跟實物相差十萬八千里,也不用費心糾正,畢竟寶貝能以他的方式將眼睛看到的、腦海想的具體畫出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給他一些鼓勵,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欣賞,說不定會看出另一番趣味。 法寶3:聽故事,認得幾個字 寫字之前通常會先認字,2歲以後,當寶寶比較能夠靜下心來聽故事,就可以一邊比著字一邊念,讀久了,寶寶自然認得幾個常用字。在家無聊,爸媽可以拉著寶貝的手一起仿寫日曆或書本上的大字;平日坐公車、逛街時,沿途海報若出現寶貝認識的大字,也可以一人一手伸出食指共同在空中寫字,練習筆畫順序。 法寶4:描畫虛線+填色遊戲 學習寫字之前,爸媽可以給寶貝一些紙筆練習,譬如在紙上描畫一些虛線,讓寶貝用實線連起來,或者在寶貝任意塗鴉的圓圈裡填上顏色,先是粗虛線和大面積,慢慢地再縮小線條筆畫和著色面積,慢慢提高寶貝的手部穩定度。等寶貝做得不錯,就可以開使用虛線寫些簡單的符號或字,讓寶貝進入書寫世界。 法寶5:提筆寫字,要用適合的筆 通常建議4歲以後再握筆寫字,滿5歲以後更恰當。爸媽帶寶貝去選幾支他喜歡的,而且適合的筆。一般而言,直徑0.8公分左右的三角筆較為好握。雖然筆頭裝飾可愛圖樣的比較吸引人,但卻會增加寶貝手部負擔,最好等寶貝長大再買。 法寶6:字體空間配置,優先學習 像畫圖一樣,剛開始先讓寶貝自由發揮,以掌握字體空間配置、學習筆順為優先,而不必將字體侷限在方格裡,規定他要寫多大,等學會後再慢慢地縮小字體。練習時,從筆畫簡單而寶貝又認識的字開始,如果沒有那麼多簡單的字,則以寶貝熟悉的字為優先。寫對了,多給寶寶鼓勵,寫錯了稍加提醒就好,不要為了求正確性或者美觀,而壞了寶貝學習的樂趣。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月刊

一切都是不專心惹的惑

2011年11月03日
公開
46

期中考總算今天考完 阿嬤先前就跟丸仔說了 2科都考90分以上,就要買一台腳踏車給他 昨天知道國語有96分 今天考的數學..應該不錯吧~ 依照昨天跟丸仔複習的程度來看 若完全不粗心..把題議看清楚..絕對沒問題 下午花了點時間在幫丸仔挑腳踏車 媽咪我覺得,丸仔認知是可以.. 數學有什麼難...題目說什麼就做什麼 反而丸仔自己說國語較難...因為還要造句 其實媽咪今天很緊張..不知考的如何? 上次考70多算是全班到數的.. 這次可要加把勁 晚一點拔比來msn說丸仔數學考76分 我的天啊... 回到家一看到考卷..真的一鼓想要扒下去的衝動 怎麼第一題就錯@@ 全是加的都算成減的..減的都算成加的 還有沒寫到那一題的 還有沒在看,直接寫題目在問的答案 我想...家長的失敗就在這裡 成績上我和拔比一樣,並不會要求一定要100分 反而會看錯的題目是粗心還是不會 不會的話就多教幾次就好 總有會的一天 但是..沒心看題,即使會又怎樣 題都沒看完就急著寫,看到有數字就急著加 問什麼就沒在意..一定會錯的 現在丸仔就是這樣,考試要檢查..他根本做不到 能認真寫就算偷笑了= = 我真的得想辦法讓丸仔能靜下心來看 否則這樣下去..考試是現實的...會答案來評分 或許出社會也不見得成績好事業就好 但..在能幫忙的情況下.我想我會開始有所要求!!

【親職教育】不懂數字的數學家∼三歲孩子的數概念

2011年10月26日
公開
8

【親職教育】不懂數字的數學家∼三歲孩子的數概念 小琪正欣喜若狂地數著手上的巧克力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哇!數得好準確!)一旁的媽媽聽了好高興,忍不住問小琪:「你手中有幾顆巧克力糖呀?」小琪回答說:「五顆。」媽媽好緊張地接著說:「你剛剛數不是有八顆嗎?怎麼變成五顆了呢?」小琪一臉納悶地說:「我-不-知-道。」 的確,孩子會數算並不表示他具有數概念,只有在幼兒瞭解「基數」概念以後(即以數算時的最後一個數名代表集合的個數),才能正確地回答「幾個」(how many)的問題。 數概念的形成及學習方法 依自然數的順序數出「一二三四五...」,就是唱數。唱數是幼兒發展「穩定數名順序」的唯一途徑,也是幼兒學習數算的基礎。平時讓孩子唸一些可愛的歌謠,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枝筷子輕輕敲,兩枝筷子裡外扒...」;或者是透過玩遊戲,如:捉迷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躲好了沒有?」等,都是趣味化學習唱數的好方法。 其次,從一開始一個一個數算,學習數名與實物之「一對一的對應」是合理性數算的開始。透過正確的數名唱數,並與實物進行「一對一的對應」,幼兒逐漸瞭解每個實物只能有一個數名,漸而發展出「數量與數名的聯結」。另外,一些童謠用實物來數算,也可幫助幼兒「基數」概念的發展,例如:父母可用綠色橢圓形的雪花片代表冬瓜,藉由「冬瓜冬瓜兩頭開花,一個冬瓜、兩個冬瓜...總共十個大冬瓜」,教導幼兒邊念邊排。 不需要認識數字的數算練習 在數量、數名與數字三角模式的數概念學習過程中,「數量與數名的聯結」是學習數概念的首要步驟,其次是「數字與數名的聯結」,最後是「數字與數量的聯結」。 三歲幼兒尚不需要認識數字,只要多練習「數量與數名的聯結」,就可成為偉大的數算家了。藉由以下的具體操作實物,可幫助幼兒學習「數量與數名的聯結」: 1.十個手指頭   我們的十個手指頭是最方便操作的教具,教師或父母可任意組合,舉出幾個手指頭讓幼兒數算,如:伸出左手的大拇哥與小妞妞,右手的二拇弟、四小弟與小妞妞,問孩子:「總共有幾個手指頭?」或是要求幼兒用各種組合方式,依指定的數目舉出等量的手指頭。    2.可套接與拆卸的教具�玩具   如接接小方塊(Unifix cubes)、接龍小方塊(Interlocking cubes)、雪花片、串珠等,讓幼兒一邊套接一邊數算,而數算的最後一個數名,就是集合的總數(基數);然後再讓幼兒一個一個拆開,一邊拆一邊數,也可以對數算的結果加以驗算。 以不同的排列型式強化幼兒的數算能力 當幼兒的「基數」概念建立以後,幼兒就會用「手指點算」的方法,一個一個的來數算分離量實物;但要特別注意,幼兒常會發生跳過某物未數算或重複數算的錯誤情形。 幼兒數算分離量實物的排列型式,始於「一列式」的排列(與套接相似),其次可採用「成對式」排列,或骰子、撲克牌的點數排列,幫助幼兒發展「速認」能力(即不需數算,就可以一眼看出集合的個數);另外,提供幼兒數算相同個數的各種排列型式,也可間接發展幼兒的「數的保留概念」。 數算能力的發展先於數字的辨識 父母應於日常生活情境中盡量提供幼兒數算的機會,以奠定幼兒穩固的數算能力。因為數量與數名的聯結,是幼兒日後學習數字意義的先決條件。父母切勿急於讓幼兒辨識數字,以免干擾幼兒數概念的形成,埋沒了這群天生的數算家。 本文引自:信誼奇蜜育兒gogo

2011年臺北大稻埕煙火節-改雙十節

2011年10月10日
公開
50

七夕大稻埕煙火節 延至10/10施放 2011年08月11日17:28 蘋果即時 台北大稻埕煙火節原訂七夕晚間登場,總計1.2萬發煙火,耗資5百萬餘元,但卻因梅花颱風攪局,被迫延期。北市觀光傳播局今天表示,煙火節將延至10月10日國慶日晚間舉行。 據悉,大稻埕煙火節1.2萬發煙火,預計施放20分鐘,除打造水中爆破煙火秀,並以世界首創LED環保天燈壓軸,估吸引50萬人次到場共襄盛舉。 ----------------- 2011年臺北大稻埕煙火節 http://www.tackle-pr.com/2011fireworks/tw/about.html 在「2011偶遇.永樂町-臺北大稻埕煙火節」,將於10月10日週一下午3時起於延平河濱公園、大稻埕碼頭周邊登場,煙火施放時間從晚間8時30分開始,持續20分鐘的璀璨煙火,驚豔四射。 周邊活動介紹 10月10日(一),從下午3時至晚間9時30分,活動現場將用「展覽」、「表演」及「電影」展現昔日大稻埕娛樂文化。與文史專家、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出「戲說大稻埕-電影本事回味展」及「李天祿布袋戲文物展」,展出早期戲箱、手抄劇本、彩樓、布袋戲偶等內容。現場另安排懷舊小吃攤位,並與大稻埕在地店家共同合作推出「尋ㄅㄠˇ優惠GO!」活動,下載列印優惠券,即享有限時優惠折扣。(詳細活動辦法及店家資訊,請參見「尋ㄅㄠˇ優惠GO!」活動專區) 活動時間:15:00~21:30 煙火施放:20:30~20:50 --- 關於大稻埕 在日治時期(1895至1945年)的迪化街,稱為「永樂町」, 和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港町(貴德街)為大稻埕南北向的三條主要幹道。而迪化街是大稻埕的中心街市,來自大陸的絲綢、陶瓷、藥材和工藝品經由大稻埕碼頭轉運至臺灣各地,臺灣各地的米、糖、樟腦也經由此地出口,大稻埕碼頭儼然是當時最繁榮的集散地。 1905 年,日本殖民政府推出擴大市區計畫,大稻埕亦是重點區域之一,歐化的新式景觀,一掃舊清時期陳舊、緩進、鬆散的印象,讓大稻埕被稱為是「本島人的市街」,茶商、布商、貿易商都在此地集結,活絡的商業帶來人們經濟的富足,也帶動娛樂生活的多采多姿,廟埕前的民戲從未停歇,眾多廟宇、子弟戲館、傳統戲曲的藝人聚集,大稻埕亦有「戲窟」之稱。 涼州街,當時北管布袋戲風靡一時,許多布袋戲團聯絡處皆設立在這條街上,被稱為「涼州布袋戲街」,布袋戲成為大稻埕重要文化之一。 「2011臺北大稻埕煙火節」,以「戲」的概念設計,用「展覽」、「表演」勾勒當時大稻埕娛樂文化,重現昔日戲窟繁華風貌。夜晚登場的重頭戲「煙火秀」,以傳統布袋戲音樂改編為現代搖滾曲風,結合七夕情人節元素,打造傳統與流行兼具的煙火盛宴

沐浴乳摻「Paraben」 乳癌切片驗出

2011年10月03日
公開
57

沐浴乳摻「Paraben」 乳癌切片驗出 TVBS 更新日期:"2011/09/28 12:30" 游皓婷  習慣用沐浴乳洗澡的民眾要注意了,如果沒有徹底沖洗乾淨,可能會讓一種叫做Paraben的防腐劑殘留在皮膚上,增加罹癌風險,國外醫師在女性乳癌切片上發現Paraben成分,裡頭含有微量的女性賀爾蒙,雖然臨床上欠缺會導致癌症的直接證據,這種防腐劑也屬於「合法添加」,但醫師建議,6歲以下幼童皮膚脆弱,用甘油當基底的肥皂洗澡,比較安全。 用沐浴乳洗澡,泡泡多還有香味,感覺洗起來很「滑溜」,也較方便,但要小心,如果用到摻了「特定防腐劑」的沐浴乳,可能增加罹癌風險。 有醫師在女性乳癌切片中發現,Paraben的成分中文叫做對羥基苯甲酸鹽,這是用來避免防沐浴乳「變質」,由於臨床上缺乏Paraben會導致乳癌的直接證據,歐盟並沒有列管禁用,等於是「合法添加」在沐浴乳裡面。民眾:「我覺得沐浴乳比較方便,而且感覺沐浴乳比較滋潤。」記者:「所以不用肥皂的原因?」民眾:「不用肥皂,因為我覺得肥皂洗起來都比較乾澀。」 民眾:「我覺得肥皂比較原始,因為沐浴乳好像都加很多香精。」 習慣用沐浴乳洗澡的民眾,其實不必恐慌,醫師提醒,只要用清水徹底洗乾淨,就能避免化學物質從皮膚滲透到血液,也建議皮膚脆弱的6歲以下幼童,多用肥皂洗澡,因為「甘油」當基底的肥皂成分簡單,不容易變質。 毒物科醫師林杰樑:「懷疑說它(Paraben)微弱的女性賀爾蒙作用,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的發育,但是我想這還有待醫學上進一步證實。」 洗澡有學問,不管是用肥皂還是沐浴乳,最高指導原則,洗乾淨就對了。

【親職教育】孩子為什麼愛動手動腳?

2011年09月28日
公開
47

【親職教育】孩子為什麼愛動手動腳? 你不給我,我就推你! 孩子的攻擊行為有不同方式與原因 以一般的認知而言,攻擊行為是指對他人施以暴力,造成對方身體或財物的損傷;但由廣義來看,攻擊行為還泛指會造成他人身體或心理傷害的各種行為,因此,除了打人、推人、踢人、咬人、拉頭髮等肢體動作以外,言語上的叫罵、恐嚇、嘲笑等,也都算是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還可分為下列幾類: .依攻擊的性質分 敵意性攻擊:針對特定對象,目的是讓對方受到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是一種懷有敵意的攻擊行為。例如:小平對睿睿生氣,所以攻擊睿睿。 工具性攻擊:並非故意傷害被攻擊者,只是以攻擊為手段,目的是想得到利益。例如:因為想得到對方手上的東西而攻擊對方。 .依攻擊的方式分 直接攻擊:對欲攻擊的對象直接施以身體或言語上的傷害。例如:小平認為睿睿搶了他的玩具,所以直接推打睿睿。 替代性攻擊:不直接攻擊對方,而攻擊其他人或破壞物品。例如:因為被媽媽責罵,而以摔東西或欺負動物來發洩怒氣。 攻擊行為隨性別與年齡而有差異 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隨著性別、年齡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都認為男生比女生容易有攻擊行為;而2~4歲主要是身體的攻擊,之後就會漸漸轉變成較多的言語攻擊。 .男生動手,女生動口 許多研究指出攻擊行為是有性別差異的,男生的攻擊傾向和反應強度比女生要高,而且這樣的差異早從大約2歲時就已顯現。另外,攻擊的形式也有男女之分,男生較多身體攻擊,女生則較多言語攻擊。這些差異除了有先天的因素外,應該和女生表現出攻擊行為,會比男生受到更多的社會壓力有關。 .你不給我,我就推你! 2歲以前的幼兒,由於認知能力較有限,而且和他人的互動較少,所以雖然可能會有搶東西的行為,但並沒有攻擊的想法。2歲以後,與他人的互動漸增,但卻仍很「自我中心」,不會考慮到他人,對事情的反應很直接,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可能就用搶的。這時期是以「工具性攻擊」為主,也就是目的在獲取好處,而不是故意傷害他人。4、5歲以後的孩子,因為已經愈來愈了解行為的意義,也對行為與結果的關係有自己的解讀,所以是以「敵意性攻擊」為主,也就是刻意想要讓對方難過或受到傷害。 .動口多了,動手就少了 3、4歲是孩子攻擊行為的高峰期,因為年幼的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情境時,反應都比較直接,也較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而隨著心智與口語能力的增長,孩子漸漸發展出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也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可以用口語來解決問題,所以隨著年齡漸長,攻擊行為就會愈來愈少。 雖然攻擊行為可能只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現象,爸媽不必太擔心;不過,有些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長期持續,甚至愈來愈嚴重,因此,爸媽仍應注意孩子的行為狀況。 當下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除非是想故意引起大人注意,並沒有造成傷害的疑慮,否則爸媽應該立即制止,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爸媽可先將孩子帶離現場,給他適當的空間,讓情緒得以緩和。然後再試著和孩子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想法,糾正孩子對他人行為的錯誤歸因,打開孩子的心結。 爸媽可視情況給予適當的處罰,剝奪孩子某些權益,例如:取消出去玩的權利,或是減少看卡通的時間等。處罰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原則是要清楚明確,讓孩子容易遵循,而且爸媽要確實執行,也要避免出爾反爾或彼此的教養態度不一致。 在平常生活中示範正確態度 無論是過度縱容或高壓的教養態度,都可能養成高攻擊性的孩子。爸媽如果對孩子太過溺愛,造成孩子的任性及自我中心,當孩子在外受挫時,就容易因無法接受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而如果爸媽是採取權威式的教養,甚至不時施以體罰,更會讓孩子學習到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所以適當的教養方式是相當重要的。 .良好的言行示範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如果爸媽本身相當情緒化,容易發脾氣,或是經常吵架,使用粗暴的語言,孩子都會耳濡目染,變成傾向用同樣的方式與人互動。所以爸媽應盡可能維持溫暖的家庭氣氛,大家都能用理性、體諒的態度互相對待。另外,影音媒體的暴力污染也可能是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原因,爸媽也必須注意孩子接收的內容是否恰當。 .教導孩子與人相處的技巧 年幼的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往往是因為社交技巧不足,無法用適當的方式處理與他人的衝突,所以爸媽應該多教導孩子尊重別人、遵守規則、分享、輪流、等待、溝通等人際互動準則,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提供發洩體力和紓解情緒的管道 讓孩子有適度的體能活動,發洩過剩的體力,或是用繪畫或勞作等方式來宣洩情緒,也是減少孩子攻擊行為的方法。另外,爸媽還可以教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例如,覺得生氣時,先把頭轉開,把手放到口袋裡,然後做幾次深呼吸等等,讓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立即的處理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爸媽平時就要做出好榜樣,用適當的態度及言語與孩子及他人互動,讓孩子真正體會,並不是「動作大」或「聲音大」就能解決問題,其實「以理服人」比「以力服人」更能夠獲得他人真心的尊重。 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